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金匮要略 » 金匮要略广…

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

李彣
李彣

《脉经》云:妇人怀躯七月而不可知,时时衄血而转筋者,躯也;衄时嚏而动者,非躯也。此验妊娠有无之法也。然天一生水,肾主先天,《难经》谓右肾为命门,即女子系胞之处,殊不知命门在两肾中间,非偏在右侧也。《经》又云:手少阴脉动甚者,妊子也。盖手少阴属心经,心主血脉故耳。又妊娠一月始胚,足厥阴脉养之,二月始膏,足少阳脉养之,三月始胞,手心主脉养之,四月形体成,手少阳脉养之,五月能动,足太阴脉养之,六月筋骨立,足阳明脉养之,七月毛发生,手太阴脉养之,八月脏腑具,手阳明脉养之,九月谷气入胃,足少阴脉养之,十月诸神各,足太阳脉养之,即产矣。然手少阴不养胎者,以心为君主之官,其经气血不堪供应胞胎也,手太阳亦不养胎者,小肠与心为表里,随心为主也。每至三五七月多至半产者,以三月属心包络,五月属脾,七月属肺,皆系脏阴,脏阴易于伤动故也。其余至期,当养之经,虚实不调,则胎亦从此不安,甚则下血而坠。盖手足诸经,或多气多血,或少气多血,或多气少血,安胎之法,宜各按月依经,视其气血多少虚实而调之。庶无坠胎之患,其或感冒风寒,别生异证,又宜各按法调治之,此虞氏之正论也。

师曰: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无寒热,名妊娠,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,当有此证,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下者,则绝之。

此节病证,即妊娠恶阻是也。寸为阳脉,主气,尺为阴脉,主血。阴脉小弱者,血不足也(凡云尺脉旺者主有孕,亦不尽然),血以养胎,则液竭而渴,又脾为坤土,厚德载物,胎气赖以奠安,不能食者(多见吐逆证),脾气弱也。凡有他病而渴,不能食者,脉必不平而有寒热,今虽不食,反得平脉,又无寒热,故主妊娠。桂枝汤用桂枝益卫(庞安常云桂不坠胎。以其走表,与胎在里无干也,若桂心、肉桂则坠胎矣),芍药养荣,甘草和中,姜枣行津液,为气血交理之剂。

楼全善曰:绝之者,谓绝止,医治候其自安也。尝治一二妇恶阻病吐,愈治愈逆,因思仲景绝之之旨,遂停药月余,自安。

妇人宿有癥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胎也。下血者,后断三月,衃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
凡有胎者,忌漏下,恐血下而胎亦下也。若宿有癥病者,经断未及三月而漏下,以致胎气不安,动在脐上,然又有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先已成胎,即上文经断未及三月,其胎已成,而得漏下不止是也。后断三月衃者,迄今六月又动,其胎已成矣。其癥不去句,即申明前漏下不止,为癥痼害之故。

楼氏曰:凡胎动多当脐,今动在脐上,故知是癥也。

方氏曰:胎动胎漏,皆下血,而胎动有腹痛,胎漏无腹痛,故胎动宜行气,胎漏宜清热。

桂枝茯苓丸方

桂枝  茯苓  芍药  丹皮  桃仁(去皮尖,熬,各等分)

上五味末之,炼蜜和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知,加至三丸。

宿血不去则新血不生,丹皮、桃仁去癥,芍药和荣,茯苓淡以渗泄之,桂犹圭也,引导阳气,则癥病已通,血止胎安矣。

李升玺曰:桃仁、丹皮治癥痼,不致伤胎,即《内经》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之意。

妇人怀孕六七月,脉弦发热,其胎愈胀,腹痛,恶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脏开故也。当以附子汤温其脏(方缺)。

肝藏血,胎气因血以养,弦属肝脉,又为风脉,肝属风木,肝虚血弱,则风非外至,而内自生风,故发热恶寒也。肝虚则无血以养胎,故胎胀,且血脉凝涩不通,故腹痛也。少腹如扇,子脏开者,以肝性疏泄,肝血不藏,胎将坠也,故以附子汤温其脏。

按子脏,即子宫也,脐下三寸,为关元,关元左二寸为胞门,右二寸为子户,或以命门为女子系胞之处,谓命门之子脏者,非也。盖命门是穴名,在腰后两肾中,附脊骨第十四椎之两旁。今经文明说少腹如扇者,子脏开,则子脏在少腹明矣。岂有在少腹者而反谓其在脊后者乎?此误也。

师曰:妇人有漏下者,有半产后,因续下血都不绝者,有妊娠下血者。假令妊娠腹中痛,为胞阻,胶艾汤主之。

胶艾汤方

阿胶(二两)  艾叶(三两)  当归(三两)  芎(二两)  芍药(四两)  干地黄(三两)  甘草(二两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去渣,纳胶,令消尽,温服一井,日三服。不差,更作。

漏下,即妊娠下血,《脉经》以阳不足,谓之激经是也。半产后续下血,及妊娠下血,有虚实寒热之异,不一端也。胞阻者,足三阴经血不足,无以养胎,则胞脉阻隔,而上下之气不通,故令腹痛。此汤用四物、阿胶养血,甘草缓解经腹痛,艾叶入脾肝肾三阴经,辛能利窍,苦可疏通,故气血交理,而女科止腹痛,安胎气,暖子宫,带下崩中多用之,煮以清酒,欲其行也。

妇人怀妊,腹中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

当归芍药散方

当归(三两)  芍药(一斤)  芎(半斤,一作三两)  白术(四两)  茯苓(四两)  泽泻(半斤)

上六味,杵为末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
此胎中有宿水停渍,故令腹中痛(急痛也),用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、泽泻利水散瘀,当归、芎养血行气,芍药独多用者,以其敛阴气而安脾经,为血虚腹痛者所必需也。

妊娠呕吐不止,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。

干姜人参半夏丸方

干姜(一两)  人参(一两)  半夏(二两)

上三味,末之,以生姜汁糊为丸,如梧子大,饮服十三丸,日三服。

呕吐不止,此妊娠病恶阻也,干姜温中,人参养胃,半夏止呕散逆。

张元素曰:妊娠忌半夏,姜制则无害矣。

妊娠小便难,饮食如故,归母苦参丸主之。

归母苦参丸方

当归  贝母  苦参(各四两)

上三味末之,炼蜜丸如小豆大,饮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
饮食如故则胎气自安,但小便难者,膀胱气不化而津液少也。当归辛以润之,苦参苦以泄之,贝母入肺经,以开郁利气,使其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为水出高源之义。

妊娠有水气,身重,小便不利,洒淅恶寒,起即头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
妊娠有水气,由肺虚气不下降,脾虚土不胜水也,故水气下壅则小便不利,水气外溢则身重恶寒,水气上蒸则烦眩(本经云心下有支饮,其入苦眩冒)。葵子滑以利水,茯苓淡以行水,故主之。

葵子茯苓散方

葵子(一斤)  茯苓(一斤)

上二味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则愈。

妇人妊娠,宜常服当归散。

当归散方

当归  芍药  芎  黄芩(各一斤)  白术(半斤)

上五味,杵为散,酒饮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妊娠常服即易产,胎无疾苦,产后百病悉主之。

丹溪以白术、黄芩为安胎圣药。盖白术补土而能厚载,黄芩清热以和阴阳,归芍芎养血行气,故可常服。四物汤中独去熟地者,恐其泥也。昔贤云胎前毋滞,产后毋虚是矣。

妊娠养胎,白术散主之。

白术散方

白术  芎  蜀椒(三分,去汗)  牡蛎

上四味,杵为散,酒服一钱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但苦痛,加芍药。心下毒痛,倍加芎。心烦吐痛,不能食饮,加细辛一两,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之后,更以醋浆水服之。若呕,以醋浆水服之。复不解者,小麦汁服之已。后渴者,大麦汁服之。病虽愈,服之勿置。

养胎者,胎无病而调养之,不使其损堕也。凡胎始于肾,天一生水也;长于脾胃,坤厚载物也;保于肝经,蓄血养胎也;系于命门,少火生气也。白术补脾胃以培土,牡蛎涩精气以壮水,蜀椒温脾胃而补命门,使火土相生,芎养肝气以资精血,使癸乙同归一治,是真能养胎者矣。腹痛加芍药,安脾经而通壅也。心痛加芎,舒肝气而行滞也。心烦吐痛,不能食饮,加细辛散水逆以去内寒,加半夏转枢机以散逆气也。呕服酸浆水,味酸敛液入肝经也。小麦解呕,入心经以安火(《经》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)。大麦解渴,入心养胃,使生血以润津液也。服之勿置,指全方而言。

李玮西曰:前当归散有黄芩,胎热者宜之;此白术散有蜀椒,胎寒者宜之。是皆可为养胎常服之剂。

妇人伤胎,怀身腹满,不得小便,从腰以下重,如有水气状。怀身七月,太阴当养不养,此心气实,当刺泻劳宫及关元,小便微利则愈。

妊娠七月,属手太阴肺经养胎。肺主气,肺虚则气滞不利,故腹满,且不能通调水道,故不得小便,腰以下重,如有水气状,而实非水也。劳宫在手掌中,厥阴心包络相火之穴,肺属金,心包络气实则火邪克金,故太阴当养不养,刺泻之,则火不烁金而太阴安矣。关元,任脉穴名,任主胞胎,在脐下三寸,小肠之募也,刺泻之,以分理阴阳,利小便也。(关元解见水气病第十四篇。)

《千金》云:关元穴,妇人刺之无子。一云:针之则落胎。为女子蓄血之处也。

专题:金匮要略广注
来源:《金匮要略广注》
上一章: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
下一章: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