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从阳明燥热…

阳明风热燥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机理

姚梅龄
姚梅龄

阳明风热燥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?张仲景写的很清楚,如《伤寒论》182条:“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”;《伤寒论》第190条:“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”;《伤寒论》第条:“阳明病,法多汗”等等条文均有提示。当阳明表寒证转为阳明表热证,或者阳明里热证时,“濈然汗出”是其重要标志,故而此证可有不断汗出这一表现。我们再结合经脉循行,得出阳明风热燥表证的主症为:发热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、汗出、口渴、能食、前额与目眶胀痛、胸中烦热、脉浮数。对于这些主症,我们要区分看待,因为它们涵盖了阳明风热燥表证的三种病因和基本病机。

“发热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、多汗、口渴”,这些主症均因热邪所致,具体而言是热在阳明气分所致。因阳明气分有热,故发热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。因津生于胃,主要生于胃气,并不像液主要来源于肾阴,故气分之热易迫津外泄,致本证可见多汗。此处多汗可有两层意思:一是持续不断的出汗;二是有时大汗,或中等程度之汗。又因汗多则津伤,津伤至一定程度则口渴,此证汗多又因热邪迫津,故口渴亦是热伤津所致。

“能食”于此处提示阳明易从燥热化。条文讲“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”寒伤阳,胃阳不化水谷,则不能食;而阳热主消食,故能食,此外风主消烁。此条“中风”即指中“风热”,既是张仲景在谈阳明病的病因病机,又是在作基本的鉴别。比如“阳明病,若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戢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”此条讲胃中虚冷,但胃中虚冷与胃中燥热又当如何鉴别?鉴别要点之一即是阳明病中风者能食,中寒者不能食。我们讲葛根汤证也是阳明表证,但它是阳明病风寒表证,所以要选用麻黄、桂枝。葛根汤证表现为不能食,患者会讲自己食欲并不是很好,但是能吃下去。而阳明风热燥表证是能食的,能食的机理就是前面讲的风主消烁、阳热主消食。当然,如果阳明气分之热不在表而在里,或表里同病,患者就不只是能食,而是消谷善饥。条文讲“合热则消谷善饥”,合热就是阳明里有热,是气分热。主症中所见口渴,除前面所讲热伤津之外,亦是化燥的表现。

此证为何可见前额痛、目眶胀痛?我们引《灵枢》的条文来解释其病因病机“胃足阳明之脉,起于鼻,交頞中,旁纳太阳之脉,下循鼻外,入上齿中,

还出夹口,环唇,下交承浆,却循颐后下廉,出大迎,循颊车,上耳前,过客主人,循发际,至额颅。”足阳明经是交頞中,頞在鼻根。另外足阳明经脉还循发际至额颅,所以它会出现前额痛和目眶痛。

阳明之表主肌肉。阳明经脉的病变没有深入到阳明腑里面去,相对腑病来讲,腑之表证也是表证。尤其当外邪侵袭阳明,其症状极易出现于阳明经脉循行部位,故阳明风热燥表证可见鼻干、鼻痛,甚至有黄脓鼻涕,仍因阳明经脉起于鼻,交頞中,此外手阳明经还“上挟鼻孔”。因是表证,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自然较为突出,就如张仲景在太阳病提纲条文里有“项强”作为鉴别诊断一样,手太阴经之风寒表证与足太阳经之风寒表证如何鉴别?鉴别要点之一即是手太阴之风寒表证有它所主组织器官的症状,如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、咽中痒这类症状,甚至还可影响肺气出现轻度咳嗽;足太阳膀胱经表证即可见头痛、身痛、腰痛、甚则项强,此即点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。相对于膀胱之腑而言,足太阳经脉属于表;同理,相对于胃肠而言,足阳明经脉属表。所以主症里面如前额痛、眉心痛、眉棱骨痛,这些疼痛的部位都是足阳明经循行的部位,在临床上非常多见,更多见于阳明风寒表证。此外,因阳明之气出入于心胸,阳明经络肺,支别络心,故阳明风热燥表证可见胸中烦热。对于阳明里热证,如白虎汤证、承气汤证亦可见烦躁,甚则可见谵语等表现。

阳明多气多血,抗邪有力,即便风寒之邪侵犯阳明,亦易化热。故阳明表证的常见脉象是浮数脉。脉浮,一主表,二主风;脉数主热,故阳明表证的症状,涵盖了热邪、风邪导致的症状。此外,热邪可伤津化燥,出现燥邪的症状,故言阳明表证是风热燥犯表。

上一章:阳明风热燥表证概述
下一章:阳明风热燥表证的或现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