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从阳明燥热…

标本从化与六经主证

姚梅龄
姚梅龄

临床上常见阳明及手太阴肺两经相兼的情况,所以需要明白阳明表证。阳明表证,其实不只是葛根芩连汤证,其中阳明表寒证是葛根汤证,葛根汤证必自下利,是阳明的风寒表证。我们今天讲最常见的阳明主证,就是阳明风热燥表证。

阳明主证及表证,是风热燥犯表。主证概念为何?主证即最常见、最主要的一类证候,这是张仲景树立的优秀典范,其将主证的常见证候列为提纲证。譬如“太阳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(条文1)。意思即是:伤寒病,伤寒一日,多数是太阳受之。太阳受寒之后,最常见是外感寒邪侵犯体表的寒邪为病,容易形成太阳表寒证和寒风证,所以把太阳表寒、寒风证的共同主症列出来。要先知其常,所以列“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”为提纲。张仲景不是不懂太阳风温,他在第6条:“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”讲了温病初期犯表,不恶寒。但现在谈的是主证,伤寒病常见证,是以寒风为主,所以太阳病提纲是:“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

为何少阳病又是口苦、咽干、目眩呢?后世医家,尤其是张志聪、张锡驹用《内经》的“标本中气”来解释《伤寒论》的六经主证、六经提纲,解释得比较好,而且对临床很有实用价值,所以我们也把这几条列出来。何为六经主气?“太阳之上,寒气主之”,就是太阳经的主气是寒气;“阳明之上,燥气主之;少阳之上,火气主之;太阴之上,湿气主之;厥阴之上,风气主之;少阴之上,热气主之。”风寒湿热燥火,六气各为六经之主气。由此而知,古代医家和后世伤寒家,认为人体一些结构、功能、物质运动的属性符合大自然规律。不同组织脏器,不同物质流,不同功能能量演变,甚至发出的信息,都按照自然规律,也会表达出像风寒热湿燥火相似的现象。这是天人相应学说,也是标本中气学说,有比较好的合理度,不但可以解释病理现象,而且指导我们认识疾病。

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:“太阴之上,湿气主之”,虽然手太阴肺属燥金,但手足两经相比,脾为后天之本,脾气更强。脾的生理主气就是湿性,喜燥而恶湿,容易湿化太过,形成太阴病主要发病机理和发病因素。因为寒从湿化,所以一受点寒就拉肚子。《伤寒论》讲“腹满而吐,食不下”,伤寒病,怎会腹满?因为寒邪直中太阴易从湿化,湿阻气机,就出现腹满,还可出现吐利,口不渴。自利不渴属太阴,是因为湿气重,“太阴之上,湿气主之”之故。之所以《伤寒论》中以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作为少阳提纲证,这里所指不仅仅是热邪。比如患者小步耳朵进水,受了寒、湿,邪气直中少阳都易从火化。张仲景在此通过伤寒病来展示,若遇到这些疾病,我们应当如何分类,以何为纲目。他分类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种疾病的性质。

认识疾病性质的方法要先由常入手,知常才能达变。固然绝大多数“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”,多数由表而起,太阳为人身之藩篱,体表受寒自然寒邪容易作用于体表。第一层表即皮肤、营卫,寒邪当然容易伤及此层,太阳受之固然不错,但疾病乃变化的过程,张仲景是在谈这个道理。首先,邪气伤及人体,由正常生理变为生理病理,即为一个变化的过程。其次,在此过程中,根据情况、环境、掺杂因素、体质、感受邪气的状态等等的差异,疾病变化又有不同。譬如,寒邪直中太阳,往往是太阳伤寒,寒风为病,麻黄汤证、桂枝汤证。若伤及阳明,阳明属中土。《伤寒论》186—187条:“问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发热而恶寒者,何也?答曰:虽得之一日,恶寒将自罢,即自汗出而恶热也。问曰:恶寒何故自罢?答曰:阳明居中主土也,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,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,此为阳明病也。”阳明病为何有一日恶寒,张仲景就讲“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”,寒邪直中阳明,起初稍有怕冷,经过一两个时辰或一个晚上,第二天恶寒消失,就转为不恶寒反恶热(第186条)。接着下来第187条,记载他的学生问:“恶寒何故自罢”呢?张仲景就答:“阳明属于中土,万物所归,无所复传,始虽恶寒,二日自止,此为阳明也。”如何解释?就是说阳明胃为后天之本,从经脉而言,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,邪气传至阳明,阳明就与寒邪相搏。搏斗结果通常身体会占上风,寒邪不能形成外冷。但是相搏时,若胃阳之气过旺,如叶天士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也讲“素体胃阳盛者,易从燥热化也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寒邪直中阳明,初始都有点怕冷,但是一旦引动胃阳来抵抗,寒邪不能为害,胃阳却抵抗过头,阳气化成燥热,所以“阳明之上,燥气主之”。仲景言“阳明病,胃中燥烦实是也”。阳明病提纲也讲到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”。因为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是燥腑,阳明虽然居中属土,但属燥土,阳气重,气血旺盛。当寒气伤及阳明胃经,阳明燥土抵抗过度就化热化燥。

故而,疾病是个变化过程,若患者素体胃阳盛,风寒一旦中于胃,虽然他仍想呕吐,但病情就会化热化燥,就会“不恶寒,反恶热”,就会出现跟太阳表证完全不一样的症状。同样是受外寒,但由于体质不同,所中之经不同,从而出现的初期症状就不一样。而症状不同,取决于疾病性质不同。如太阳病乃寒风为病因;阳明病,乃燥热为病因,二者性质相反。西医认为,细菌侵袭人体便是单一致病因素,这是不对的。同样是甲肝病,中医认为有湿热、寒湿之不同,湿热跟寒湿的疾病性质就相反。对于这一点,西医觉得不可思议,都是甲型肝炎病毒致病,怎会性质相反呢?患者身体在与疾病斗争时,演化过程中,形成疾病的性质不但可以不同,甚至可以完全相反。有的肝炎走虚化,有的肝炎走气血郁结实化,虚实演变也不一样,疾病是个变化的过程。

“少阳之上,火气主之。”口苦,苦为火之味,咽干为火邪上扰,因为手少阳三焦经的敷布起于咽之上,所以初期会出现咽干。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,风火上扰就能导致目眩,即眼冒金星,少部分患者是冒白光、黄光,而不是发黑,风火所致目眩冒金星的症状比较多。同样是受寒,但是直中少阳,就可出现口苦咽干目眩。西医有“口眼咽感冒综合征”,眼睛红、咽喉不舒服,加上其他感冒症状,就以“综合征”命名,其实是外邪侵犯之经不同。若感冒见耳鸣耳聋,伴随眩晕、食欲亢进,中医认为是邪犯少阳,西医认为是前庭神经炎,也是外邪犯的部位不同。外邪侵犯部位不一样,所致疾病就不一样。

若单纯从侵犯人体微生物属性而言,可以讲这个疾病是伤寒病、是甲型流感、是SARS病毒、是禽流感……。但要综合看,侵犯部位不一样,形成疾病变化的性质亦不一样,就不能认为是一成不变的疾病,采取的治疗也不一样。很多小孩受寒后,咽喉疼痛、化脓,这种情况医生都会诊断风热犯表。因为症状出现咽喉疼痛、咽充血、化脓,咳嗽,发烧,汗出不恶寒。但是患者乃受外寒起病,为何辨证风热?因为患者素体体质阳热偏盛,风寒侵袭,身体阳气奋起抵抗,但抵抗过头,就化成风热。要清楚,这个风热并非由外而来,外来邪气是寒邪,风热乃标本从化,从体质化成了风热。疾病跟随体质而变化,而不是由外因和微生物决定。若认为疾病只与外因相关,就是舍本逐末。

故而,张仲景是在讲疾病是个变化的过程,自起病初起就不同,直中少阳、直中阳明、直中少阴情况都各不相同;若直中太阴,就容易从湿化;而若是直中厥阴,小孩就会昏迷、抽筋、痉厥,“厥阴之上,风气主之。”这就从厥阴风化。病邪伤及人体的体质不同,伤及部位不同,正邪相搏后标本从化的情况就不同,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。所以,《伤寒论》中“口苦、咽干、目眩”,是在立提纲,立常,论述常见的主要症状。无论是风寒暑湿燥火哪种外邪,犯及少阳就易从火化,杂病如此、五官科病如此、时病亦如此,所以讲六经钤百病。

上一章:阳明表证与葛根芩连汤
下一章:阳明风热燥表证概述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