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Shígāo(《神农本草经》)
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,主含含水硫酸钙(CaSO4·2H2O)。主产于湖北、安徽、山东,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。全年可采,采挖后,除去泥沙及杂石。本品气微,味淡。以白色、块大、半透明、纵断面如丝者为佳。打碎生用或煅用。
【药性】甘、辛,大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【功效】生用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;煅用:收湿,生肌,敛疮,止血。
【应用】
1.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。本品性味辛甘大寒,寒能清热泻火,辛寒解肌透热,甘寒清泻胃火,除烦止渴,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。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、烦渴、汗出、脉洪大,常与知母相须为用,如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。若温邪渐入血分,气血两燔而见高热不退,发斑发疹者,常与玄参、牡丹皮、栀子等同用,如清瘟败毒饮(《疫疹一得》)。
本品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,用治暑热初起,耗气伤阴或热病后期,余热未尽,气津两伤,身热、心烦、口渴者,常配竹叶、人参、麦冬等,如竹叶石膏汤(《伤寒论》)。
2.肺热喘咳。本品辛寒入肺经,善于清泄肺经实热,治疗邪热壅肺,咳逆喘促,发热口渴者,常与麻黄、苦杏仁、甘草等药同用,如麻杏石甘汤(《伤寒论》)。
3.胃火亢盛,头痛牙痛,内热消渴。本品能清泻胃火,可治胃火头痛,常与川芎等同用,如石膏川芎汤(《云歧子保命集论类要》);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,常与黄连、升麻等同用,如清胃散(《外科正宗》);治胃热上蒸,耗伤津液之消渴,常与知母、生地黄、麦冬等同用,如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4.溃疡不敛,湿疹瘙痒,水火烫伤,外伤出血。煅石膏性味甘辛涩寒,外用有收湿,生肌,敛疮,止血之功。用治溃疡不敛,常与红粉配伍,如九一丹(《医宗金鉴》)。治湿疹瘙痒,可配黄柏研末外用。治烧烫伤,常与青黛同用。治外伤出血,可单用煅石膏研末外撒。
【用法用量】生石膏煎服,15~60g,宜打碎先煎。煅石膏外用适量,研末撒敷患处。
【使用注意】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。
【现代研究】
1.化学成分。主要含含水硫酸钙(CaSO4·2H2O)。还含有机物、硫化物及微量元素钛、铝、硅等。《中国药典》规定生石膏含含水硫酸钙(CaSO4·2H2O)不得少于95.0%,煅石膏含硫酸钙(CaSO4)不得少于92.0%。
2.药理作用。石膏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,但也有报道其解热作用并不明显者。石膏上清液能明显减少口渴大鼠的饮水量,促进血液凝固,缩短血凝时间。并有抑制神经应激能力、减轻骨骼肌兴奋性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、促进胆汁排泄、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、抗病毒、抗炎、免疫促进、利尿、降血糖等作用。煅石膏粉外敷可见创口成纤维细胞数、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和毛细血管面积明显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