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医案 » 风寒

伤寒太阴证

万泽东
万泽东

郑×昌,男,41岁,农民,法库南郊。

于孟冬曾感寒两次,皆以汗解,自以为愈。适值驱车外出,途中遇雪,复受寒凉,腹泻数次。归后又频频呕吐,腹痛,按之脐腹甚硬,小腹甚凉,气息甚微,面唇苍白,不思饮食,手足虽温,自觉拘急,诊其脉沉迟细弱。

诊断:曾发汗二次,卫气已虚。当此卫外功能失职,重感于寒,易于直中太阴。寒邪充斥于脾胃,故吐泻交作;中气因之而大伤,故气息甚微;其腹按之硬者,乃阴寒凝结之象;手足温、脉沉迟,又为太阴伤寒之特征。宜治以理中益气、散寒回阳之法。

处方:党参八钱,炒於术六钱,干姜四钱,川附子四钱,炙甘草三钱,生山药五钱,大枣八枚,生姜四钱。

水煎二回,分三次温服,令其半日服尽。

复诊:吐泻次数减少,手足不拘急,按原方继服一剂。

三诊:吐泻悉止,腹已不硬,能进粥汤,并能起坐。脉不迟,惟沉取较弱,说明寒已解,阳已回,而正气尚未恢复。仍按前方加减。

处方:东党参五钱,炒於术四钱,干姜二钱,炙甘草二钱,生山药八钱,茯苓二钱。

水煎二回,分二次温服。

四诊:连服二剂,脉呈缓象,诸证悉除,病遂痊愈。

按语:太阴病系脾胃机能衰弱,邪化寒湿所致,以吐泻、腹痛、不思食、手足温、脉沉迟为主要特征。治法宜温不宜下。本案所现之脉证,断为太阴伤寒,甚为确切。用理中益气、散寒回阳,更觉恰当。但由于吐泻次数较多,又现气息甚微、面唇苍白、四肢拘急等中气大伤的严重危象。故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山药,既能恢复由吐泻所伤之津液,又能固摄其气化。加姜枣者,因数次感寒,荣卫必伤,以和荣卫。后方不用大枣,而用茯苓,取其甘淡祛湿,以防余湿困阳,合参、术、草为四君,恢复正气不碍余湿,甚为合法。

专题:风寒
来源:《万泽东医案》
上一章:万泽东·太阳中风证
下一章:万泽东·伤寒过汗不解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