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经方医论集

六经病诠义

小昔
小昔

作者:严志清

六经(太阳、少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)名辞,始见《内》《难》,迨汉医哲仲景乃以之辑为百病总纲,时病金科,定名曰《伤寒论》。直至今日,吾中医界莫不奉为圭臬,无敢非议。然近受科学影响,倡议废除者大有人在。考仲景虽生古代,却有科学精神,其集前圣之大成,本自身之经验、逻辑是部《伤寒论》(六经病),确具切实经验,而其妙精在实际之症状与方药,不在空泛之理论。惜乎彼时环境,皆为玄学所弥漫,故其立论,尚无精确之理论以阐明。具体为之,六经之名,以三阳三阴为目,其假设之意义,在疾病之起必有六等之差。盖邪风病毒之侵入,因各人禀赋体质有异,病毒所在而发现症状病灶之不同也。

夫三阳者,太阳、少阳、阳明;三阴者,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大抵其曰阳者,病有发热恶寒之见证,机能亢进之病;阴者则少热多寒之见证,机能衰减之病。而“太、少、明、厥”诸种命名,均指病情盛衰含有病毒弛张延递之意义。拙以六经各病,试以现代科学术语申释其义。

(一)太阳经病

太阳之义,太者甚也,阳者热也,阳气盛于表位,谓之“太阳”。本经病实为寒气刺激皮肤,致毛窍闭塞,血管收束,体温不得放散,废物不得排泄,扰害各处,乃生种种病变症状,最显著者,为头痛身疼(废物扰害神经)恶寒发热证(体温郁集肌表)。本经治法,以汗解为主。盖汗解可以放散体温,排泄废物。方治如麻黄汤(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之治肌腠紧密(无汗)之体质,桂枝汤(桂枝、生姜、甘草、芍药、大枣)之治肌腠疏弛(有汗)之体质,大青龙汤(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姜、枣)之治因无汗而起充血之体质。

(二)少阳经病

少阳之义,少者微也,阳气不能畅达于表,又不能专盛于里,其病毒逡巡在表里之间,谓之“少阳”。本经病实为毛窍闭塞,排泄功用失常,致体温与废物蕴蓄于内,酿生毒素,成为“自家中毒”症。此毒破坏何处,即成何证,最显著者,为淋巴、胃、脑之蒙受其害。淋巴蒙害故胸胁苦闷;侵及胃脏故发呕吐,胆汁上泛故觉口苦;其毒侵及脑筋故觉头眩耳聋,中枢神经受困,失其调节体温本能,故时寒时热,成“寒热往来”证。本经病灶因侧重淋巴、胃、脑,故不需发汗之汗法与攻里之下法。宜取和缓神经而兼疏淋巴之柴胡,协同黄芩、半夏、人参、姜、枣,以妄胃镇呕,振作抗毒作用。如病毒侵入胃肠,致心下急郁微烦者为大柴胡汤(小柴胡加大黄、枳实、芍药)以轻减胃肠病毒症。

(三)阳明经病

阳明之义,阳实也。本经病系废物酿生毒素,侵害消化器之肠胃症。盖吾人生理作用表里息息相通,肌表闭塞,必致废物酿成毒素侵害肠胃,肠胃既被侵害,则其消化排泄作用必然消失,毒素之产生于是更多,各脏之发炎,因而益甚。如谵妄撮空,系脑炎增剧;便闭中脘烦闷,系肠胃膜炎增剧;壮热口渴系热势蒸发耗液增剧。本病系肠胃部内脏之炎症,故治法以泻下缓减其炎症为一贯疗法,白虎汤、三承气(大承气、小承气、调胃承气)为对症方药。白虎汤(石膏、粳米、甘草、知母)为甘寒生津缓和炎症之主方,凡阳明经病之壮热口渴,肠胃部并不结实者宜之。三承气为攻下胃肠燥结缓减内脏炎症之主方,大承气(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)取其推荡陈腐之狂峻者,调胃承气(大黄、芒硝、甘草)和小承气(厚朴、枳实、大黄)则较缓和。

(四)太阴经病

太阴之义,太者甚也,阴者寒也,寒邪盛于里者,谓之“太阴”。本经病实为肠胃部虚寒症。成此症者,大抵其人平素肠胃衰弱,偶感寒邪,影响消化作用(胃肠虚寒之泄泻症),或肠胃本强,因误食生冷,致肠胃为寒气和积滞物刺激而生病变(邪滞互攻之痢疾症)。本经病之见症,为腹满自利(寒气滑利肠粘黏),时腹自痛(食物发酵刺激胃肠壁膜)。治法以温化健运,兴奋胃肠机能为鹄的。理中汤(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干姜)、四逆汤(干姜、附子、甘草)、桂枝加芍药汤、建中汤(桂枝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、饴糖)均为兴奋胃肠机能,治太阴腹满自利之肠胃虚寒症。(泄泻)桂枝加大黄汤则为对肠胃本强,因误食生冷,致肠胃为寒气和积滞物刺激而生病变之腹痛痢下之邪滞互攻症(痢疾)。

(五)少阴经病

少阴之义,少者微也,阴气呈病之谓。本经病实为心脏衰弱全身悉呈萎靡之症。《伤寒论·少阴篇》云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但欲寐。”脉微为心脏衰弱、血管贫血之证,但欲寐为脑筋贫血精神萎靡之证,其他如肢冷(体温衰减)与蜷卧(阳气低降,阴气作祟,热则弛张,寒则收缩),本症每多见之。本经之为病,大抵系病期延久,体力耗散之故。治法当强心营养为要。通脉四逆汤(干姜、甘草、附子)、真武汤(附子、生姜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)及阿胶鸡子黄汤强心激脑,兴奋神经,滋补营养也。西医对本症以樟脑水注射及葡萄糖液注射,盖也强心营养之意。

(六)厥阴经病

《伤寒论·厥阴篇》云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观乎本经病旧说,以之为风木肝脏为病,实则并不尽然,而《伤寒论》于本经病所列各条文,在实例上甚难有发明。吾人细考所云各症,似为神经性胃病,或肠胃寄生虫累及神经之病,大抵近之,其所云“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不能食”,可谓系神经性之胃症状。本症以乌梅丸为对症有效药,盖此丸中黄连、黄柏、当归,既可消炎,又能健胃;乌梅、椒目、生姜,既能健胃,又可杀虫;桂、附、人参、细辛,皆可强心激脑,兴奋衰弱之神经也。

专题:经方医论集
来源:《国医导报1940》
上一章:述伤寒六经各家异义
下一章:六经浅释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