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。下之利不止。
厥阴病也像少阴病似的,津液不足,血液也虚,津液虚他就是渴,失水以自救嘛。渴得厉害了,甚至消渴,消渴咱们都讲过了。
他由于上边虚,下边寒乘着上边这个虚,气往上撞,这是自己的一个感觉症状了,“气上撞心”。上面是阳气布于胸中,下边的寒气往上,上边的热不得下布,所以心中既一方面感觉气上冲撞心之疼,也感觉热,这个热不是发热的热。 “饥而不欲食”,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,不在胃了,胃没有毛病,感觉饥。但是寒从下往上冲,虽“饥而不能食,食则吐蛔”。寒从下往上冲,(如果有蛔)蛔要受波及,要吐蛔。
看他上面又有虚热的情况,(结果)认为有实热,而误下,使之陷入于里,而下利不止,阴虚证不能下。
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,所谓提纲,就是概括这一篇说的。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,我们前面讲的那个(半表半里)阳性证就是少阳病,少阳病的提纲只是说口苦,咽干,目眩,但是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体部,有热盛于体部,循着腔间往上攻,所以人的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,(这种少阳病的概括)还差不多(说得过去)。但这句话也太概括了,有些内热的病,如白虎汤证,何尝不口苦咽干呢?那是少阳病吗?不是的!白虎汤证为热结于里,为阳明病的外证。
所以少阳病的提纲也不够好,不兼着研究柴胡证,对少阳病提纲也不好(不便全面归纳)。为什么呢?就由于半表半里的部位,半表半里指胸腔、腹腔,这个空间相当大,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,心肺、肝脾、胃肠、肾等,都在这个部位,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,很容易诱发很多脏器失去正常而反映一种证候,所以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,我们看看小柴胡汤的主症就知道了,虽有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那么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,就是或者波及这个脏腑,发生这么种情形;或者波及那个脏腑,发生那么种情形。所以没有固定证候,很难对这种病(少阳病)概括出简明的特征。
表证(和里证)单纯,像“太阳病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,凡是太阳病,都以这(类提纲证)作为基础的,不超出它(提纲证的范围)。而且,凡是有这个情形,就是太阳病。
唯独半表半里是不行(不单纯)的,它病候复杂,不像那个表和里。“里”像那阳明病,里的阳性病就是“胃家实”,这说的是腑证;那么外证呢?就是“但恶热,不恶寒,身汗,自汗出”,这些好说,单纯。那么里的阴性病呢?就是虚寒,就是咱们说“腹满而呕,食不下,不能吃东西,时腹自痛”。唯独半表半里,无论在阳,无论在阴,都不好有个概括的东西。
那么(厥阴病)这一个提纲,厥阴病可能发生这种情况。但是不是说凡是厥阴病就能有这个情形。所以(厥阴病)这个提纲很不好。
那么我们辨证的时候,(《伤寒论》六经)它是六个类型,咱们只能够掌握四个类型,那两个类型,一个少阳病,一个厥阴病,只能够(指出大致的)意思,而不能够有什么具体的(指征)。那么怎么办呢?辨证怎么办呢?这个好办,讲完再说,我也要讲这个东西(辨证半表半里),趁着这个机会,我略略说一说。
辨证,表里易知。像我方才所说的“表证”,它是单纯(之证),“表者”就是体表。咱们前面已经讲很多了,就是“邪气交争于骨肉”,身体疼痛,发烧怕冷,这都是表证。可它(表证)有阴阳之分。阳者就是太阳病,一开始就是“发热恶寒”;阴者就是少阴病,少阴病就是“没有热,而恶寒”,其他同太阳病没有什么两样。少阴病“脉微细但欲寐”,是由于虚,人困惫不堪,一发生表证就这样子。所以在表有这么两种,很好辨的。也就是临床上凡是以发汗方法解决的疾病,大概都是表证了,用药有时用攻伐性的;有时用亢奋性的,像麻黄附子甘草汤、像桂枝加附子,这都是加上亢奋药了,治阴证嘛,那都是少阴病。所以表证,很容易(辨别),我们日常临床也常见着。
里证,刚才也说了,也很容易(辨别),也不过阴阳两类。大便不通,或者是热结于里,就像我们说白虎汤证,“发热而渴,不恶寒,但恶热”,身上也出汗,这是光热,热而不实;要实呢,大便不通了,谵语、烦乱都来了,(热而不实和热而实)这是阳明病。那么它的反面就是阴证,就是不能吃东西,“腹满而呕,食不下,自利益甚”,咱们所说的温中、祛寒这些药物,在太阴病咱们也讲了,所谓四逆汤辈全是。
表里知道了,除去表里,全是半表半里,我们在临床上就是(如此鉴别),除去表、里了,一切的病全是半表半里。人身上的病位反映,不是反映表,就是反映里,否则反映在半表半里。
那么半表半里这种证候要是阳性的,或者热,或者实的这么一种证象者,少阳病;反面儿,阴性的,虚的、寒的,那就是厥阴病。
他这个书,六经的次序虽然与《内经》上的次序是一样,可是他这个(仲景六经)有辨证的一种意味。他先讲太阳,后讲阳明,实质上四五日、五六日这是传少阳,六七日、七八日传阳明,我们前面也讲很多了。他为什么太阳讲完,应该讲少阳,为什么讲阳明啊?这个意思就有这个(方便鉴别、辨证)意思:表里易知,除去此(表里)而外,都是少阳。少阳病提纲不完备。
他讲阴证,表为阳,里为阴。他也先讲里,为之阴证的讲法了,所以先讲太阴;然后讲表,少阴;除去里和表这种阴证,全是厥阴。他意思也是这个(方便鉴别、辨证)。所以在辨证上,(《伤寒论》的六经)没有妨碍的。
可是研究这个书,我们对于少阳病的提纲、厥阴病的提纲,要(灵)活看,这个(提纲)不是一定。你像少阳病也是,凡是有内热的这种证,无论在胃肠之里,或者在胃肠之外,大概都口苦咽干,那不一定就是少阳病。但是少阳病可能是口苦咽干。所以那个(少阳病提纲)过于泛;这个(厥阴病提纲)过于窄。这个就是厥阴病有这种情况的,上边虚得厉害,下边寒得厉害,寒乘虚它往上来呀,感觉“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”,这是个自觉症。
那么“蛔”现在也值得研究、值得考虑了。古人大概没有蛔虫的很少。他净吃生东西,尤其卫生(条件)上也差。就拿着仲景这个时候,汉的时候说,当然不是穴居野宿了,但是吃野菜的一般习惯还是多的,卫生条件也差,所以大概人人都是蛔虫多、普遍多有蛔虫,所以要是寒从下往上冲,蛔是要受波及的,要吐蛔。如果人的(身体)里头没有虫子,没有蛔虫,再有寒往上冲,他也不会吐蛔的。所以也不要说是吐蛔虫就是厥阴病,(我认为)也是不对。但是如果有虫子,在厥阴病这种情形,可能他要吐蛔。
这个就是注家牵强附会,说是肝属木,厥阴不是肝经吗?木风化,生虫子,这虫子现生的,哪有这个事儿啊?所以这都是靠不住的事儿。
厥阴病这一章也很成问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