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17.少阴病…

伤寒论第317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,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通脉四逆汤方:

甘草二两,炙 附子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 干姜三两,强人可四两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其脉即出者愈。

面色赤者,加葱九茎。腹中痛者,去葱,加芍药二两。呕者,加生姜二两。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一两。利止脉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参二两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,阴盛格阳的证治。

少阴病下利,完谷不化,说明阳气极虚而阴寒极盛,肠胃机能极度衰弱,已丧失了腐熟水谷的能力。由于阴寒太盛,将弱阳格拒于外,因此出现“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色”等与疾病本质相违的格、戴证候。此证为“里寒外热”,指内有真寒,外有假热,是阴阳格拒的表现。阴盛格阳,阴阳气不相顺接,故手足厥逆;阳气虚甚,鼓动无力,则脉微而欲绝。

这种真寒假热的证候,也可出现众多的兼见证:如寒凝气滞可见腹痛;阴寒气逆,胃失和降,可见干呕;少阴虚阳循经上浮,可见咽痛;阳衰阴竭,化源已绝,可见利止而脉不出。其证远较四逆汤证为重,若不及时救治,恐有大汗亡阳之变。治疗当以通脉四逆汤消阴、潜阳,通脉救逆为法。

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、倍用干姜,从而使其回阳抑阴之力更强。若在通脉四逆汤证的基础上更见面色赤的,是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“戴阳”证,应于本方中加葱白,以破阴逐寒,招纳亡阳,使阳气得复而归于下焦;若因寒凝气滞,血脉不和而见腹中痛者,则减去辛滑走阳而不利于血的葱白,另加芍药以利血脉、缓急止痛;若胃气挟饮邪上逆而作呕者,则加生姜化饮止呕;若喉痹咽痛者,则去芍药之酸敛,加桔梗以开喉痹;若阴阳俱竭,气血大虚,利止脉不出者,则去桔梗以防耗气伤阴,加人参以益元气而复脉。

对本方药物组成,注家们有不同意见:一种意见认为本方应有葱白,因为既有面赤色,不用葱白则不足以破阴通阳,招纳阳气;另一种意见认为,方中应有人参,因为人参有复脉的作用,无人参则方与证不能相应。以上意见均可参考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317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31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