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51.得病二…

伤寒论第251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柴胡证,烦躁,心下鞕,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少少与,微和之,令小安,至六日,与承气汤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能食,但初头鞕,后必溏,未定成鞕,攻之必溏,须小便利,屎定鞕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气汤。

【解析】本条再论大小承气汤的使用方法及其辨证要点。

“得病二三日”,这里的“病”泛指疾病,确切地说指外感热病。“脉弱”,是对脉紧而言,紧变缓相对地叫“脉弱”。从太阳病上篇“脉微弱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”之文可以看出,脉微弱是脉由紧而变弱,反映了寒邪化热而已入里。“无太阳柴胡证”,指既无太阳表证,也无小柴胡汤的半表半里证。“烦躁”,是里有热;“心下鞕”,是胃脘部硬满,乃阳明里实,胃气不和之证。“至四五日”,烦躁心下硬满仍不缓解,言外之意,当有不大便一证,若反不能食,腹满疼痛拒按,脉沉紧,是燥屎已成,腑气不通;今能食,心下硬而脉弱,说明阳明病势轻浅,不耐峻下攻伐,只能“以小承气汤少少与”,以微和胃气。小承气汤的服法是煮取一升二合,分温二服。故“少少与”,则一次只服三五合,而不超过六合,以微和胃气,使烦躁小安。若服药后至六日仍不见大便,则须加大药量,当“与承气汤一升”(仍指小承气汤),则大便可下。

至于对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能食,亦不能即断为大承气汤的可下之证。因为小便少,说明津液尚能还入胃中,故知大便“未定成鞕”,或“但初头鞕,后必溏”。大便不硬,燥屎未成,则不可攻之。若误用攻下之法,必伤脾胃之气,以致运化失职,水谷不别而溏泄不止,故曰“攻之必溏”。“须小便利”,即待到小便数多而通利,方知津液偏渗而燥屎已经形成,此时才可予大承气汤攻下。

以上诸条文,启发医者临诊时既要胆大,又要心细,特别是使用下法,何时峻下,何时和下,更要细心观察鉴别,而一旦掌握了病情,就应不失时机地给予恰当治疗。下面将要介绍的三条阳明急下证,后世称“阳明三急下证”,就是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,谨守病机,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,用大承气汤泻下阳明燥热,以存阴液于未亡的方法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251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5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