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51.得病二…

伤寒论第251条

曹颖甫
曹颖甫

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柴胡证,烦躁,心下硬,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少少与,微和之,令小安;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,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数少者,虽不能食,但初头硬,后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;须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气汤。

此节补《太阳篇》“血弱气尽”节未备之义,特于《阳明篇》发之也。血弱则腠理开而营气微,气尽则皮毛开而卫气微,血弱气尽为肌表虚,肌表虚则其脉当弱,血弱气尽,固当有邪乘肌表之虚与正气相搏,结于胁下,往来寒热者,此所谓太阳柴胡证也。夫营卫两虚之证,水气盛,则以不得标阳之化而结于胁下;水气不盛,则以胃热内炽而病烦躁。得病二三日,未过七日之期限,又未经汗、吐、下,必不致阴液大伤。此证初传阳明,犹当为中气用事。此时胃热上蒸,脾湿乘之,湿热交阻,气机痞塞,故心下硬满。但此心下硬满,原不同误下成痞,大、小陷胸及泻心诸汤,俱不可用。正恐下后阴液既亏,上膈之湿热,留积胸中而不去,故必至迟四五日,俟中脘湿邪渐及化燥,然后得用小承气汤以微和胃气而止其烦躁,六日后复与小承气以行其大便。设大便不行,湿邪犹未化也。盖湿之恋于肠胃,若胶痰然,黏腻阻滞,冲激不去,必俟其与燥屎连结成片,乃能一攻而尽。若攻之太早,燥屎去而湿邪独留,有内热不清,久延而不易愈者,所谓欲速不达也。病至六七日,太阳之期已满,而阳明当燥。然小便既少,犹恐湿邪渗入大肠,虽久不大便,胀满而不能食,直肠虽燥,回肠中宿垢,犹不免与湿邪并居。设经误下,则湿邪终不了了,故待小便既利,然后可用大承气以攻之,则湿经化燥,乃不至下后更有余弊。按:此节本文,原系“烦躁”,张隐庵解为“烦燥”,致与全节大旨显相背驰。不然,二三日已口中生燥,何至六七日用承气汤,犹先硬后溏者乎?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51条
下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25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