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8.伤寒五…

伤寒论第148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鞕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。脉沉,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,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。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【解析】本条通过阳微结与纯阴结的脉证鉴别,说明少阳病气郁之时与少阴病有类似之处,并指出了其治法。

全条分三段,第一段从“伤寒五六日”至“必有表复有里也”,论阳微结的脉证。第二段,从“脉沉,亦在里也”至“故知非少阴也”,论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。第三段,从“可与小柴胡汤”至“得屎而解”,指出阳微结的治法。

病起自伤寒,其表未解,故微恶寒;又有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等证,则为阳明里热已结,同时又见手足冷、头汗出,则是因表里之气不利,阳热郁结而不能宣达所致。阳不达四末,故手足冷;热不得外越,故仅头汗出而周身无汗。此时如果又见细脉,即弦细之脉,弦为少阳之主脉,则反映少阳气郁而枢机不利,可见本证既有太阳表邪不解,又有阳明热结于里,还有少阳表里之枢机不利,这种“必有表复有里”的见证,古人称为“阳微结”。所谓“阳微结”,也即阳热内结尚属轻浅,而外邪犹未悉入其里之意。此即第一段的内容。

第二段采用推理辨证的方法,对阳微结与纯阴结作了鉴别比较,因为阳微结的某些表现有与纯阴结类似之处,故不可不辨。如说其人脉沉,沉以候里,里为阴,而病属于纯阴结(即少阴病)的话,那么对头汗出也可理解为阳气虚微所致,但是纯阴结本属里虚寒之证,邪离三阳,其证为阴,则当无发热、恶寒等外证,而只能见到一派少阴阳虚的里寒证,故云“不得复有外证”而“悉入在里”。阳微结若与纯阴结对比,则前者为“半在里,半在外也”,即外有太阳表证,内有阳明热证。此时即使是脉见沉紧,也不能称之少阴病,所以然者,是因为阴证不得有汗,而少阴若见汗出,则多是亡阳之象。头为诸阳之会,只有阳经上行于头,而阴经不能上行头部,故今见头汗出,知是阳热内郁而不得外泄,上蒸于头所致汗出,由此可知其证并非少阴病,实为阳微结的见证。

阳微结证,虽半在表半在里,但病之关键,在于少阳枢机的郁结,故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,疏达枢机。枢机通利,表里则和,其病可愈。若服汤后“不了了者”,即仍有不爽快的感觉,是谓里气不和,亦可有心烦等里热见证,此因肠胃尚有热结,大便硬而不下之故,可考虑使用小剂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,使大便得下则愈,故云“得屎而解”,这是第三段内容。

阳微结与纯阴结,皆为古之证候名称。前者属腑病,后者为脏病,细察脉证,辨别不难。然而通过两者的鉴别,说明阳热郁结有时可出现类似阴寒的见证,也即所谓“阳证似阴”。特别是临床常能见到的阳郁而致手足厥冷,如四逆散证,若不综合全局,详审病机、反复推敲,仅凭一证之见,武断为阳虚的纯阴结而妄投温补,必将如抱薪救火,后患无穷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48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4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