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23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23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下温温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。先此时自极吐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。若不尔者,不可与。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汤证,以呕故知极吐下也。

“极吐下”,就是大吐下,用猛峻的药吐下的意思。由于这个病本来是太阳病,在十余日的时候,病有陷于里之势,有传里的样子,所以说“过经”,就是离开太阳病了。由于这个病极吐,吃了峻烈的吐药,所以心下老是“温温欲吐”,吐得太厉害了,出现“胸中也疼”,“郁郁微烦”,全是前面吃了吐药之后的那种情况,内烦嘛。这个病已经入内了,这是由于极吐所致。

极吐所致之温温欲吐,胃逆而不降。不应该大便溏,所以搁个“大便反溏”,又“腹微满”,大便溏大概都不腹满,要是腹微满,大便反溏,这像极下所致,就是用了峻烈的下药而造成这种情况。

一问病人,果然是“先此时自极吐下者”,在咱们诊病以前,这个病人自己极吐、极下,就是服用峻烈的吐下药,这个大概都指着巴豆。巴豆这个药,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,而且吐下都相当猛峻。假若要是如此的话,可以“与调胃承气汤”。吐后胃不和,大概都用调胃承气汤。怎么叫调胃承气呢?本来吐后胃气往上逆得厉害,老温温欲吐,吃点调胃承气汤就好。可是不要大(量)吃,这也算是个定法了。一般吐下之后,全要吃点调胃承气汤,才能纳食,要不然是不行的。

如果“不尔者”,如果不是极吐下而成的上面那个证候,这可是柴胡证了,因为“过经”了,由表传入半表半里的情况,那“不可与”调胃承气汤(而可与小柴胡汤)。

就现在这节来看,“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”,这都(像)是柴胡证。为什么咱们不说是柴胡证,说“非柴胡汤证”呢?就是这一点。

所以说临床辨证很重要。病人老是温温欲吐,柴胡证是“心烦喜呕”而不是“温温”。温温,是愠愠,人不知而不愠的愠,愠就是烦恼,难过得很,老想吐出去才好。小柴胡汤证没有这种(温温)情况。由于病人老有温温欲吐的情况,参考腹微满、大便溏,所以才知道是极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汤证。一问果然(这样),那就是与调胃承气汤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临床问病得详细点。如果病人说哎呀我老要吐,又有胸中痛,这都是柴胡证,那马上用柴胡汤,那不对,得仔细。“心烦喜呕”是柴胡证,喜呕就是好呕,呕频繁的意思,但不是温温欲吐的情况。所以古人的文字也有个障碍,咱们掌握得不好也不行。温温欲吐,是烦恼得很,什么也不能吃。我们没有观察到吃吐药的人,吃吐药的人,什么也不能吃,就像前面讲的,“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”,三四日好一点,但是也不能吃热东西,“欲食冷食”,可是早上吃,下午晚上也会吐。三四日,药力过去了点。

吃吐药都有这个情形。怎样治疗呢?“与调胃承气汤”,不止于治病,是调理胃气,胃逆而不下,调胃承气汤一方面祛热,一方面使胃气不上逆。

这一段文字挺不好懂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23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2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