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16.微数之…

伤寒论第116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
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
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脉浮故知汗出解。

“微数之脉”,脉微而数。微者,血不足。微者为亡阳,这都是这个书上的,后头都有。数是有热。这就是虚热的一种病,津液虚而有热。

这可以灸吧?更不可灸。“慎不可灸”,火也是邪,热邪,火与原来的证候之热(相助),火更助其热,所以人一定要“烦逆”。逆,也有多种,咳逆、呕逆等,热都要往上、逆于上。

“追虚逐实”,本来这个人虚,因灸火的关系,越追而越虚;本来热实,继之以灸火,更助其实。“微数之脉”,一方面是正虚,就是津液虚;数者,热,一方面是热实,(微数之脉是)这两个问题。若要用灸,“慎不可灸”嘛,要硬用灸的话,灸反能济热,而益使其虚其津液,热更加重而使之实。津血越来越少啊,所以“血散脉中”。

“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”,你看灸火那么一点儿,灸火之气,看着不怎么的,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。“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”,甚至于使之伤筋焦骨,血很难恢复,这更厉害了。你们看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病脉证》有这么一段,他痉家、痉病“有灸疮者难治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(本条所说的)这一层关系。痉,津液枯燥,肌肉不和就发痉挛。这个痉挛,得津液恢复,痉挛才能好。有灸疮,这就是太阳病的时候,虚热的症状,给灸了,则血气难复,痉就难好。它和这一段(本条)是有关系的。这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“痉湿暍”篇,(有的版本的)《伤寒论》也有,这一个书(赵开美版)没有,这个书上把它拿掉了。在《金匮要略》里头“痉湿暍”篇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。痉病有灸疮不好治,为什么不好治呢?血难复也,它是个虚。你看“灸火虽微,内攻有力”。要有灸疮,由灸而来的这种痉,血难复也,痉也难好。这是一段。

“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”这又是一段。

脉浮,脉浮为病在表,依法应该汗以解之。那么无汗的可以用麻黄汤那类的方剂,有汗的可以用桂枝汤这类的方剂,都是以汗解之。如果误用灸之,用火来灸,那邪无从出。邪,本来(应该)汗以解之,从体表解除疾病。(但却)因用灸,邪不得从表而出,就不能够发汗。灸它不能发汗,是吧?反倒因火而盛,这就说外邪因火反倒更热。

我们方才讲了,麻黄汤证体表充斥津液,不得汗,则热不能解,津液也不得出。热上亢,人身上的体液也不得汗,为湿而下注,所以这个病变成“腰以下必重而痹”,重,沉重;痹,痹而不仁,甚至于不知痛痒,也可以疼。又沉又痛,这是湿。这个湿哪儿来的?就是给治坏的。本来表证的时候,大量体液都在体表。在体表干什么?我们讲太阳病的时候都讲到了,机体输送大量体液到体表,当然(可能体液)那里头有病毒,它想由体表发汗而解除疾病。用火灸之不得出汗,热既不能解,水分都弄到体表来了,往哪儿去呀?(体表的湿)只能够注于下半身,重而痹。“名火逆也”,造成这个(病症的原因),是因火而造成之逆证。

“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”,这个病可以自好的。这个也是一时的情况,是“不得出汗”。前面咱们也讲过,“阴阳自调者,必自愈也”,表里没有什么大问题,仅是一个“从腰以下重而痹”,没有其他的问题,如果津液恢复了,自然出汗就好了,底下就是这样子。所以“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”。这也是,凡是误治之后,身体受伤了,多少要发瞑眩状态的。这个先“烦”,也是瞑眩状态的一个反映,不过是小(瞑眩)。“烦乃有汗而解”,烦躁之后,出一身汗就好了。“何以知之?”为什么知道要这么出汗而才能好呢?“脉浮,故知汗出解”,由于以火灸之后表不解,脉还浮,脉还浮则病还在外,所以若要自解则总得要自汗才能解。那么言外之意,要是始终不解你还得治,怎么治啊?也得解表。像这一类的病,据我看大概还得用桂枝汤。那么如果吃完桂枝汤,热解了,“腰以下还重而痹”,那你再想法治这个,大概得用“苓姜术甘汤”。苓姜术甘,啊,就是肾着汤,治所谓肾着,就治腰以下沉和痛,它都治的。

那么这一条没说治法,但是言外之意有治法,脉还浮,表没解,邪无从出,当时就有这么一种情况。如果要是自愈的话,也得自汗。发一阵烦躁,然后出一身汗就好了。如果他不自解,那么大夫怎么治呢?当然也得解表,也得想法让他出汗。不然的话,他身上的水气去不了,就是湿了,那么他的邪热也去不了。这个是言外之意,虽没说治疗,但是治疗也自在其中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16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1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