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00.伤寒阳…

伤寒论第100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。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“伤寒”,就是太阳伤寒。“阳脉涩”,就是脉浮涩,谓之阳脉涩。阳就指着外面,浮取脉涩,但是按着脉弦,上下弦直有力。那么这类的脉就是里寒,外血不足,就是中虚有寒,营卫不足于外,所以“阳脉涩,阴脉弦”。

这是小建中汤的脉,中气虚,虚者生寒。那么中气一虚,不能消化水谷,所以外面营卫气虚,阳脉涩。涩是血不足,津液不足脉也涩,这是一个说法。那么根据这个,“法当腹中急痛”。

但是弦脉也为少阳脉。“阳脉涩”,真正少阳病,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,气血也不足于外,血弱气尽嘛,咱们前面也讲了,阳脉也是涩。按着脉弦,这是少阳病。那么小柴胡汤证也是腹痛,所以这类的脉,“法当腹中急痛”,就是说,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。急痛也可以说是拘挛痛、拘急痛。

“先与小建中汤”。那么根据这个脉,可以与小建中汤或小柴胡汤。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,里有寒,弦主寒,也主疼,拘急痛脉也弦。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,这是小建中汤证,这个脉同时都存在。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。

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?这我们讲很多了,里若需要温补,必须先救里,这是先里后外,少阳在半表半里,里之外。这也是定法。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。那么根据这个脉,既有小建中汤证,也有柴胡证,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,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。

“不差者”,不差者不是一点儿没好,而是这个疼总没完全好,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,所以“小柴胡汤主之”。

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,因为(阳脉涩,阴脉弦)这个脉,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,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。那么根据这种脉,病人的肚子疼,这种脉应该肚子疼,所以“法当腹中急痛”。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,也可能是柴胡证,得先怎么治呀?得先温里。

里需温需补,都得先从里治;里需攻需下,那就先从外治,这是定法,我们前面讲很多了。这一段也是这样。也就是说,阳脉涩阴脉弦,根本(来说)这个脉既有建中证,也有柴胡证,这是从治疗的结果上来看的。所以,先与小建中汤,这也是一定的治疗步骤,要是没完全好,再用小柴胡汤主之,绝对能好的。

小建中汤这个方药,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,原来芍药是3两,现在是6两,芍药就治拘挛痛,腹发拘挛痛。但是芍药微寒,里虚有寒,光用芍药是不行的,得搁饴糖,大量饴糖,他搁1升,1升拿现在说是1碗,就是茶杯1杯,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。饴糖甜,是甜都能止痛,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。

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?桂枝汤是解表的,那么(小建中汤)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,在桂枝汤的基础上,中虚有寒而腹急痛。这个方子也解表,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,腹痛,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。咱们说甘温除热,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。肠结核腹痛发烧,我用这个方子治过,挺好使的。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,不是整个(全部用于)建中,所以叫作小,不像大建中,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(不能解表)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00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0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