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61.下之后…

伤寒论第61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

“下之后,复发汗”,这就是接着上一条,“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”。这条他没提振寒,大概也振寒,光提个脉,脉沉微。这条的主要意思是让你学辨证,正面的反应太少,所以从正面来辨这个证比较困难,(故而)从侧面来,(中医也不常采用类似)西医的办法,这个除外,那个除外,那就是它了。这段讲的就这个(排除法进行辨析)。

“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”,这里讲烦躁,三阳病都有烦躁,三阴病也有烦躁。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,虚烦不得眠。如果是栀子豉汤这种烦躁的话,不会夜而安静,(栀子豉汤)昼夜全是那么烦躁,所以这时候(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)就不是栀子豉汤证。

“不呕”,病由表传到半表半里是要呕的,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。

“不渴”,里头有热,人是要渴的,阳明病。不渴,所以这个烦躁也不关乎阳明。

“无表证”,也不是表不解的那个烦,没有表证。

尤其是“脉沉微,身无大热”,大热有两个看法,一个就是表热,表热我们前面讲过了,“淅淅发热”,感觉热笼罩体表而不开的这种热。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,不恶寒但恶热,蒸蒸发热。本条身无大热,既没有表热,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。纯阴证有时候外边带点热,我们后头学四逆汤证的时候就有了。这种热就是所谓无根之火,外边是虚热,里面是真寒,这种情形是最坏的,所谓格阳于外。是纯阴寒。

那么一样一样都给除外了: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,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,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,同时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,外头没有大热,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之里热的这种外证,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。阴证的烦躁最坏了,依古人看法全是说“阴阳绝离”,这是个术语,就是正不胜邪了,就是脏器胜不了病邪,所以烦躁。这还是躁多而烦少,躁者乱也,这在阴证里头是最危险的一个证候,所以用“干姜附子汤主之”。

所以这个书从多方面给人指示,也有的(时候)正面证候太少,就是一个脉沉微,一个发烦躁,发烦躁这个病症关系方面(证型)太多,当时确诊不了,怎么用药呢?所以正面反应太少就从侧面,一样一样(排除),是不是虚烦,是不是少阳病,是不是阳明病,是不是表未解,都把它们除外了。那么说明什么呢?真正由于汗下失法,造成里虚阴寒证,这么一种烦躁。

干姜、附子这两味药,古人也说附子不得干姜,不足建其热,这也是一种术语说法。这两个药全是温性热药,附子偏于治下,比如下利偏于用附子,(两药)全是温里的药,要是呕吐常用干姜,所以干姜温上。那么这两个药搁在一起,就是彻上彻下,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,非这样(用药)不可,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,而且量非常重,你看着虽然干姜一两,但是这回是顿服,就一剂,一剂1两,合后世1两就是3钱,3钱干姜配合1枚附子,量就很重了,比四逆汤都重。

所以阴寒的证候见到烦躁不宁,这不是好现象,这是脏器不足以胜邪,就是精气欲脱的一种反应,所以用这个方子。这个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汤了。这个病(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)不急迫,只是烦躁脉沉微,没有其他的急迫的症状,所以不搁甘草。你像四逆汤证下利清谷等,都有急迫的症状,用甘缓的药,搁甘草。古人用附子,遇到救逆温中的时候,都搁生的,生的是有力量的。现在附子都是制的,也不论“个”了,因为“个”是没法考据的,大个的附子都1两8钱的,小的3~4钱、2~3钱,我们现在用就是附子、干姜等量用就行,干姜9克,附子也用9克就行。生附子有毒,咱们刚开始学用,要注意一些,不要因为原方是生用,咱们也生用。就是生用也药不死人,不能说药死人,但折腾人,常常使人头眩,头眩昏,常有这种情况。大量用也能死人的。

这是一节,由于汗下失法,下之后再发汗,没有这个治法,(这样治)没有不使人虚的。虚到极点了,就转变(为)阴证了,阴寒在里、脏器沉衰,不足以克服疾病了,人就要死了,这个时候就烦躁,应该用干姜附子汤。

上一章:陈慎吾·伤寒论第61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6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