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9.伤寒脉…

伤寒论第29条

曹颖甫
曹颖甫
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;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;若胃气不和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;若重发法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甘草干姜汤方

甘草四两干姜二两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分温再服。

芍药甘草汤方

芍药 甘草炙。各四两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自汗出、微恶寒为表阳虚,心烦、小便数、脚挛急为里阴虚。盖津液耗损,不能濡养筋脉之证也。表阳本虚,更发汗以亡其阳,故手足冷而厥;里阴本虚,而更以桂枝发汗,伤其上润之液,故咽中干;烦躁吐逆者,乃阳亡于外,中气虚寒之象也。故但需甘草干姜汤温胃以复脾阳,而手足自温。所以不用附子者,以四肢禀气于脾,而不禀气于肾也。其不用龙骨、牡蛎以定烦躁,吴茱萸汤以止吐逆者,为中脘气和,外脱之阳气,自能还入胃中也。此误用桂枝汤后救逆第一方治,而以复中阳为急务者也。至于脚之挛急,则当另治。脾为统血之脏,而主四肢,血中温度,以发汗散亡,不能达于上下,故手足厥。阳气上逆,至于咽干吐逆,则津液不降,血不濡于经脉,故脚挛急。师为作芍药甘草汤,一以达营分,一以和脾阳,使脾阳动而营气通,则血能养筋而脚伸矣。此误用桂枝汤后救逆第二方治,以调达血分为主者也。芍药通血之瘀,故妇人腹中疾痛用之,外证痈脓胀痛亦用之,可以识其效力矣。至于胃气不和、谵语、重发汗烧针亡阳,则于误发汗外歧出之证,治法又当别论。夫胃中水谷之液充牣,则润下而入小肠;胃中之液为发汗所伤,则燥实不行,壅而生热。秽热之气,上冲于脑,则心神为之蒙蔽,而语言狂乱,则稍稍用调胃承气以和之。若以发汗手足冷,烧针以助其阳气,阳气一亡再亡,不独中阳虚,并肾阳亦虚,乃不得不用四逆汤矣。芍药甘草汤,并肠痈之右足不伸者用之亦效。甲戌六月,于陆家根验之

上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9条
下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2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