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论第29条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这段是个大段。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”这是头一段。反与桂枝汤,应该有个“汤”字,成无己的本子是“反与桂枝汤”,这个是“反与桂枝”,搁个“汤”字还是好的。
你看它开始就搁个伤寒,伤寒应该脉浮紧,无汗,反“自汗出”,这说明是亡津液了。小便又数,既自汗出小便又数,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,就是频数。这可以与上边参照看,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。本来是桂枝汤证,它变成无汗了。那么小便数,它影响自汗出,虽然是伤寒,由于小便数,他也汗出。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,这个书上没有明说。
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?大概是胃虚。咱们后世医书里有所谓“上虚不能治下”,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,胃属土嘛,土虚不能治水。其实是有道理的,胃气虚衰,人身上哪里都虚衰。就是虚脱那个样子,脱水那个样子,小便失去收摄,主要是由于上边胃虚。
本来是伤寒应该无汗,由于津液大量亡失,既自汗出又小便数,所致津液竭于内,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,所以“自汗出”,汗出多,为太过。伤寒没有汗,(所以大)发汗,发汗使汗出多,也为太过。太过者,阳竭于里,阳也指津液,那大便要干,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(情况)。可这种脾约不要紧,它是虚证,就是虽然“十日不大便,无所苦也”。所以脾约证不能吃承气汤了,只能吃些麻仁滋脾什么的。它这个病就类似这种(脾约)情况,它的津液不守,一方面汗自出,一方面小便频数。
“心烦”,有点胃不和的情景(情况)了。“微恶寒”,你看他搁个“微恶寒”,这个“微恶寒”说明虽然冠个伤寒,(但是)这个表要解。我们刚才讲了,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症状,所以“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,“而恶寒”(在语气上“而”)要加重这个恶寒。如果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(即微恶寒),(说明)表证要罢。但是心烦(说明)里热要生。什么道理呢?就是因为津液丧失太多,既自汗出,又小便数。津液丧失到“脚挛急”,津液枯燥,发挛急,就是拘急。到这种情形了,万万不能发汗。上面说“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”,这个(津液虚,脚挛急)更不可发汗,所以他说,“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”,这时候你再攻表,再让它丧失津液,“此误也”,这是治疗的错误。这是头一段。
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,(对于)小便数,凡是应该发汗的病,小便数绝不可以发汗。这在《金匮要略》里的“水气篇”讲过。像我们方才讲越婢汤的风水,是水气在表,都可汗之。唯独小便数者,有这么一段,他说“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不可发汗”,这要注意。小便数,大概都是里虚而津液不守,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,就是逆治。发汗最亡失津液了。那么,这段也就说明这一点。自汗出虽然像桂枝汤证,脉又浮,但是小便数,津液亡失以致脚挛急,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,微恶寒而已,这个病在这时候,这个书上后面有,这时候就应该吃芍药甘草汤,先治脚挛急,观察观察。你看看这里头一点热都没提,它也不发热不什么的,你吃什么桂枝汤啊?所以根本就是错误。
“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”,这是第二段。药用对了,病人好得挺慢,用错了则立竿见影,马上就给你个样儿看看。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,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,这是什么道理呀?津液再亡失,同时胃也虚,津液达不到四末。手脚离心脏都远,所以血液、津液达不到这地方了,他(手脚)就凉,这在《内经》上有,他说“脾为胃行津液”,到脚上脚能行,到手上手能握。那么因为发汗,津液亡失得太厉害了,远处的地方(如手脚),(津液)达不到,所以他厥冷。因为在上边也失去润泽,所以嗓子也干。烦躁,吐逆,胃也不和。烦躁,比心烦还加重了,原病只是“心烦”而已,这(里)是又烦又躁,他不安静,这都是胃不和的表现。吐逆也都是胃的关系。这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,胃虚不能制水,所以小便数。
那么,这种错误的治疗,更丧失津液,胃即有热。(胃)虚,胃里头还停水,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,反倒吐逆,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,手脚逆冷,“得之便厥”嘛。把桂枝汤一吃了,马上(就出现)这种情况,所以他说“作甘草干姜汤与之”。
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,甘草这味药前面咱们讲过了,它也能够养液,也能缓急迫。这个病相当急迫了。干姜、甘草搁到一起,就是健胃、止呕,这不是吐逆嘛。理中汤等都是从甘草干姜汤上来的,甘草、干姜再加人参、白术就是理中汤。四逆汤也是,甘草、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。那么,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?“以复其阳”。“以复其阳”是复津液,不是让他再发热,他根本就有热了,胃太虚又有热,主要得恢复胃气。甘草、干姜是温中、健胃、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,但是干姜用的量非常轻,这跟我们前面白虎加人参汤中讲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。这时候胃要是不恢复,津液是不会恢复的,所以用甘草干姜来治疗。这个病要用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,一吃一个死。一看这个人,咽比较干,就是津液太虚了,用点滋阴药,这不行,胃根本是不好的,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嘛。同时用大量的甘草也是大有道理的。“以复其阳”,不是复其热,这个“阳”和我们前面说的津液是一致的。胃气恢复,津液充畅,四肢自然就温了。
“若厥愈、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”若吃了甘草干姜汤,当然呕逆、烦躁都止了。那么“厥愈、足温”,四肢也不厥了,津液一达到四肢自然就不厥了,也不凉了。这个时候,脚挛急没好,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”。芍药是治挛急的,肚子急痛,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,(就是)在桂枝汤里大量地用芍药再加上饴糖。芍药就治挛急,拘急痛,咱们说少腹急痛也是芍药证。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?芍药也治。那么再给他芍药甘草汤,缓其挛急,其脚即伸。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(芍药甘草汤),开始他这个(病症)就是亡失津液,已经到了脚挛急的情形。芍药甘草汤(里的)芍药,是苦而微寒一味药,桂枝汤里搁芍药,它与甘药合之也是养液的。(假如)开始用这个药(芍药甘草汤)就没有这个乱子了。(但既然误治了,误治后的)这个时候“更作芍药甘草汤”,吃这个药他的脚(挛急不伸)就好了。
底下这个(段落)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,“若胃气不和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”。这里边的“胃不和”不是重要的。虽然开始的时候就心烦、小便数,小便数是虚啊。经过上边的治疗,甘草干姜汤、芍药甘草汤之后,一切病都好了,(但)这个人还有说胡话,“胃气不和谵语”的情况,这不是阳明结实的那个厉害,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,只能少少用,以调其胃气就好了,所以“少与调胃承气汤”。用药啊,不是说一个方子怎么样,“以量来调治”这也是一个方法。前面那几个方子都是(这样以量来调治)啊,你像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越婢一汤,表邪非常轻(的病),你不要用大剂药,少少给一点。那么(这里用到)调胃承气汤,虽然是整个方子(都用),但要少少给他一点就行,这就是调其量以适应疾病。这也是一个(治病)方法,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气汤让你整个(方子)还是一回吃,那(患者)人就受不了了。这里头不是(阳明结实)那个实法,虽然谵语,谵语就是大便干了,(但谵语的)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,不要那么攻,所以他说“少与调胃承气汤”。
底下这句是反过来说的,说假若“重发汗”,就是咱们给吃桂枝汤了——这是假若,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——又自汗出,又小便数,还给人吃麻黄汤。当然是假设说的。这个病,主要是亡失津液,你还大发其汗,而又加烧针迫其汗,(这种)出汗也最凶了,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。要是这么来(治疗)啊,这个病也要四肢逆厥的,但是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得了,那非陷于阴证不可。虚极,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,阴寒重症了,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。(当然)这是个假设。后面这一段比这段解释得好,我们把(涉及的)方剂再看一看,然后咱们再研究下面这一段。 你们看看甘草干姜汤,甘草是四两,干姜才二两,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。四两拿着十六两的秤(算),应该是四钱。啊,(不是四钱)这个多了,这药分一煎两剂,煮取一升五合嘛,分温再服,匀两次,匀两次这个量就大了。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,十六两秤,三四一十二,拿二除是六钱,所以甘草拿十六两的秤应该就是六钱。那么干姜呢,它是甘草的一半了,那个(甘草是)六钱,干姜就是三钱了。它(甘草干姜汤是)以甘草为君药,为主药的。甘草又缓急迫,配合干姜,辛甘并用,又是温中健胃,所以它(甘草干姜汤)主要是扶胃气、养津液,治四肢厥逆。四肢厥逆,没陷入阴证——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——没到那个程度,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。如果再使他大虚,非陷于阴证不可。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,还得加附子,就是四逆汤。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,它也治小便数。小便数、遗尿,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,这就是“胃虚不能制下”嘛,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。这(甘草干姜汤)是个温中养液的药。
芍药甘草汤,这个“白”字用不着,搁个“白”芍药当然也行了,旁的书上没有“白”字。芍药、甘草各四两,这个方也是大量用甘草。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,它不只治脚挛急,也治肚子疼。对于下肢软,它也治,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又叫作“去杖汤”,杖就是拐杖那个杖。脚、下肢软而无力,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。像我们这段讲的拘挛,更得用它了。下肢拘急,可以用芍药甘草汤。芍药主要是缓挛的,缓拘挛的。
调胃承气汤,大黄、芒硝加甘草。你们看这个地方,就知道甘草的作用了。三个承气汤啊,大承气汤是大黄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实;小承气汤没有芒硝,就是大黄、厚朴、枳实;调胃承气汤有大黄、芒硝,搁个甘草,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。大黄、芒硝本来是泻下相当有力了,搁上甘草叫调胃,所以甘草看起来起码有护胃的作用,保护胃的作用。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(中的甘草之功效)一样,它是甘味的一种黏滑药,所以(调胃承气汤)这个泻下它不重。你要(大黄)配合厚朴、枳实,就是不搁芒硝,泻下也挺重,小承气汤(泻下)也比调胃承气汤重。因为什么呢?你看它(小承气汤)没有甘草。所以古人配伍(用方之精妙),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理解。甘草呢,据说(有些专家认为)也没有那么大作用,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,所以“少气”之类的都要用甘草,也许与它缓急迫的作用也有关系。这从“急迫证候”(的角度)也可以解释得通的。你看脚挛急也是的,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,冷丁(按:胡老家乡的口头语,“突然”的意思)就是由于丧失津液,脚发挛急,这也是一种急迫证候,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。甘草同芍药的量是一样大的,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,都是18克了。对于甘草啊,小便数用它是对的,大量用也可以的。(但)如果这个人有浮肿,甘草影响(小便,容易出现)小便不利。
你看依着前后(提到的)这些病(如此用方用药)都挺适应的,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,本来是太阳伤寒,不应该出汗,由于胃虚不能制水,所以小便频数,影响(而使)他汗出,小便数在这段是个主要的症状。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,甘草干姜汤也是(治小便数),小便失禁、遗尿,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。我们后头还要讲苓姜术甘汤,就是甘草、干姜,再加上苓、术,也治腰痛,治遗尿,都有用的机会。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,所以甘草不利于浮肿,要是有浮肿,用甘草要多加小心,影响到小便不利,更使水没有出路了。由于小便数,(所以)甘草要用。但这些病都好了,和开始一样,就是“心烦,微恶寒”,表欲解,而阳明有内结的情形,他最后多少有点“谵语”不愈,可以给调胃承气汤。
后头这个(重发汗,复加烧针而用)四逆汤是假设的,没有那么治的,假设要是那么治,那就变成阴寒的四肢厥冷,那非用四逆汤不可。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,在这(四逆汤)药量都轻了,不像上边(甘草干姜汤)用得重。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。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,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。附子这个药偏于治下,像下利等,它是温下元的,后世说它是入肾了,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,它是偏于治下的。干姜偏于治上,所以呕吐什么的都要用姜,不用附子。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,是彻上彻下,无处不温,所以四逆汤必须把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。古人也有这么说的,说附子有了干姜,它才真热。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,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,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四逆汤我们要着重讲的,现在理解到这就行了。在这一段,也不是主要用它(四逆汤)来进行治疗。
下边这一段,(和上段比起来)这个前后啊,又是像一节,又不像,但是后边的这段我认为解释得好,后边这段就把四逆汤抹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