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芍Báisháo(《神农本草经》)
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.的干燥根。主产于浙江、安徽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洗净,除去头尾和细根,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,晒干。切薄片。本品气微,味微苦、酸。以质坚实、类白色、粉性足者为佳。生用、清炒用或酒炙用。
【药性】苦、酸,微寒。归肝、脾经。
【功效】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柔肝止痛,平抑肝阳。
【应用】
1.血虚萎黄,月经不调,崩漏。本品味酸,主入肝经,偏益肝之阴血。用治血虚面色萎黄,眩晕心悸,或月经不调,经行腹痛,崩中漏下等,常与熟地黄、当归、川芎同用,如四物汤(《和剂局方》);若血虚有热,月经不调,可配伍黄芩、黄柏、续断等,如保阴煎(《景岳全书》);若崩漏下血,可与阿胶、艾叶等养血、止血药同用。
2.自汗,盗汗。本品有敛阴止汗之功。若外感风寒,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,可配伍温经通阳的桂枝,以调和营卫,如桂枝汤(《伤寒论》);用治虚劳自汗不止,常配伍黄芪、白术等;若阴虚盗汗,可与龙骨、牡蛎、浮小麦等同用。
3.胁肋脘腹疼痛,四肢挛急疼痛。本品酸敛肝阴,养血柔肝而止痛,治疗血虚肝郁,胁肋疼痛,常配伍当归、柴胡等补血、疏肝药,如逍遥散(《和剂局方》);本品也可调肝理脾,柔肝止痛,治疗脾虚肝旺,腹痛泄泻,可与白术、防风、陈皮同用,如痛泻要方(《景岳全书》);若治疗痢疾腹痛,可与木香、黄连等清热燥湿、理气药同用,如芍药汤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);若治阴血亏虚,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挛急作痛,常配伍甘草以缓急止痛,如芍药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。
4.肝阳上亢,头痛眩晕。本品养血敛阴、平抑肝阳,为治肝阳上亢之常用药,常配伍牛膝、代赭石、龙骨等,如镇肝息风汤、建瓴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6~15g。平抑肝阳、敛阴止汗多生用,养血调经、柔肝止痛多炒用或酒炒用。
【使用注意】不宜与藜芦同用。阳衰虚寒之证不宜使用。
【鉴别用药】白芍与赤芍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不分,通称芍药,唐末宋初,始将二者区分。两者性均微寒,但前人谓“白补赤泻,白收赤散”,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。一般认为,在功效方面,白芍长于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平抑肝阳;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,活血散瘀,清泄肝火。在应用方面,白芍主治阴血亏虚,肝阳偏亢诸证;赤芍主治血热、血瘀、肝火所致诸证。又白芍、赤芍皆能止痛,均可用治疼痛。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,缓急止痛,主治肝阴不足,血虚肝旺,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、脘腹四肢拘挛作痛;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,主治血滞诸痛,因能清热凉血,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。
【现代研究】
1.化学成分。主要含单萜类成分:芍药苷,氧化芍药苷,苯甲酰芍药苷,白芍苷,芍药苷元酮,没食子酰芍药苷,芍药内酯A、B、C;甾醇类成分:β-谷甾醇;鞣质类成分:1,2,3,6-四没食子酰基葡萄糖,没食子酸,右旋儿茶素;酚类成分:丹皮酚。《中国药典》规定本品含芍药苷(C23H28O11)不得少于1.6%,饮片不得少于1.2%。
2.药理作用。本品总皂苷有抗肾损伤、抗肝损伤、抗脑缺血的作用,水煎液具有镇静、抗抑郁、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,水煎液与总皂苷均有调节免疫、抗炎等作用。水煎液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,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