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3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23条

曹颖甫
曹颖甫

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吐、更下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。

桂枝麻黄各半汤方

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 生姜 麻黄去节,后仿此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,汤浸,去皮尖及两仁者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二升,去渣,温服一升。

人一身毛孔,为魄汗从出之路,卫气主之,卫气行水,故称寒水,所以无汗之太阳病,外寒为多。人一身肌腠孙络交互,营气主之,营气行血,易于生热,所以有汗之太阳病,表热为甚。疟病由汗液不彻,留着毛孔之里,肌理之外,发时则先寒后热,固为肌表同病,太阳病如疟状者亦然。得太阳病八九日,已在一候之后,于法当传阳明,乃更发热恶寒,则不传阳明可知。便是热多寒少,其人呕,大便硬,或小便赤痛,犹当为少阳、阳明同病,今则其人不呕,则胆胃无上逆之气;清便自可,则肠中及下焦,并无燥热之象。且疟之将愈,以发无定候为验。今一日二三度发,则太阳之邪,当随汗解,此正在必先振栗欲复汗出而愈之例。设脉弦者,可与小柴胡汤;脉不弦而微缓,即可决为将愈,并小柴胡亦可不用。所以然者,凡病,血分热度渐高则病加,热度渐低则病退。脉微而缓,热度渐低之证也。然同是脉微,要不可执一而论,若脉微而身寒,则又为阴阳俱虚,不可发汗、更吐、更下。仲师虽不出方治,要以四逆、理中为宜。若面有热色,微赪如郁冒状,则营热欲泄为汗,而皮毛不达也。且营热内张,毛孔外塞,则其身必痒,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,以期肌表双解,则一汗而愈矣。

上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3条
下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2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