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1.病人身…

伤寒论第11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近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;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。

【解析】

本条通过病人的喜恶,来辨病证寒热的真伪。

第7条以寒热辨病发阴阳是辨证的总纲,在一般情况下是适宜的,但在表象与本质不一致的情况下,则应透过寒热的现象去探求疾病的本质。“皮肤”指人体表浅部位,在此引申为疾病的表象。“骨髓”指人体内里部位,在此引申为疾病的本质。病人虽周身大热,但反而想加衣覆被以御寒,说明“大热”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假象,而寒邪在内,才是疾病的本质。这种病证多见于阴寒盛于里,虚阳格于外的“阴盛格阳证”,是为真寒假热,即“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”的病机。

病人周身虽冷,但又不愿加衣被而就温,说明“大寒”也是表面现象,是假象,而热邪在内才是疾病的本质。这见于阳热深伏,郁闭于里,阻阴于外的“热深厥深”之证,是为真热假寒证,即“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”的病机。

阴阳互根,二者之间互相维系,互相制约,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若一方盛极,则可能将另一方排斥于外,或逼迫于上。若阴盛排阳于外者,则为“格阳”;逼于上者,则为“戴阳”。“格阳”与“戴阳”都是阴阳相离之危证,故临证时一定要注意透过现象看其本质,方不致犯实实、虚虚之诫。然辨本质的关键,此条指出在于察病人的“欲”与“不欲”。“欲”与“不欲”是病人的主观愿望,常常也是疾病本质的反映,辨证时必须重视。但临床还应综合全面情况,即四诊合参,才能切实做到去伪存真。如真寒假热的面赤如妆、咽干不欲饮、小便清长、舌淡嫩、脉浮大虚数无根,真热假寒的口渴喜冷饮、小便短赤、舌红、脉数等脉证,均有重要的辨证意义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1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