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汇注…

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

汪莲石
汪莲石

伤寒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。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。膝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。(原文)

毒从前阴入,伤奇经冲、任、督三脉,而为阴阳易之病。

以同气相求之义,服之小便利,阴头微肿,赌毒气出矣。(喻氏)

此条见证,无非得之少阴肾虚,未必即新差人之病也。法用参、芪、术、附、姜、桂、故纸等药,且恐非裈裆之所能。然无病之人,不应有此虚证,于鄙心不能无疑。(舒氏)

烧裈散  取妇人裈近隐处,剪一块烧灰,以水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,则愈。

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若有宿食者,加大黄如搏棋子大五六枚。(原文)

劳复,如因言语、思虑、迎送、梳澡之类,复生余热也;食复者,《内经》所谓多食则复,食肉则遗是也。若犯房病,名女劳复,华元化谓为必死。予随证以大剂调入烧裈散救之。(陈氏)

按:所言劳复者,何所指?必问从前何经之病,何药而愈,今复病与前同异。何得即投枳实栀子豉汤?于理不合。(舒氏)

枳实栀子豉汤  炙枳实(三枚)  栀子(十四枚)    豉(一升)  以清浆水七升,煮取四升,入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,下豉,煮五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。覆令微似汗。

(清浆水是淘米水,二三日外味微酸,取安胃兼清肝火。一说取净黄土,以水搅匀,澄之,取其清者。欲藉土气以入胃耳。)

伤寒差以后,更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(原文)

外无表证,脉浮亦不宜妄表;内无阳明腑证,即脉沉实,亦不宜妄下。叔和伪撰,不通之至。(舒氏)

大病差后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(原文)

按:病后水肿,乃脾胃气虚,不能升清降浊;肾气涣散,膀胱气化不行,水邪泛滥。宜砂、蔻、椒、半宣畅胸脾,附子温经,肉桂化气,桔梗开提,生姜升散,兼服斩关丸开通其塞。俟小便略长,饮食稍进,再用参、芪、苓、术以补中气,其肿渐消。更加鹿鞭大补肾阳,故纸收纳肾气,多服自愈。若泽泻散,大散元气,断不可用。(舒氏)

胀满过甚,药不奏效,用纸卷艾绒,于头顶百会穴上,膈生姜一片,灸数次。以升其阳而化其气,必效。甚至肾囊胀满,更于脐下直焠灯火七壮,接引顶上艾火,其效更速。(舒氏)

牡蛎泽泻散  牡蛎  泽泻  栝萎根  蜀漆  葶苈  商陆根  海藻  以上各等药,分捣为散,白饮和下方寸匕。小便利,止后服。日三次。

大病差后,喜睡,久不了了,胃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(原文)

此脾胃俱虚,不能摄津液,致涎沫涌上。

愚意更当加砂仁、半夏,开胃散逆。(舒氏)

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者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(原文)

病后元气衰乏,肾气不足,属少阴;气逆欲吐,脾虚不能摄饮,饮邪上逆,属太阴。法宜参、芪、砂、半、故纸等药,扶阳补气,理脾逐饮。条中并无烦热等证,何得妄投寒凉,克伐真阳,损伤中气乎?仲景必无此法。(舒氏)

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,以病新瘥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。损谷则愈。(原文)

凡病人起居饮食坐卧,俱听其自然,不可强勉。以非其所欲,反逆其性而不安矣。(陈氏)

合上各条观之,病瘥后,凡用汗下和温之法,但师其意,不宜泥其方,恐元气精津久耗,不能胜药耳。岂但不能胜药,抑且不能胜谷,故损谷则病愈,而用药自当减损,更可识矣。(喻氏)

专题:伤寒论汇注精华
来源:《伤寒论汇注精华》
上一章:节录喻嘉言先生尚伤寒论大意
下一章:伤寒论汇注精华卷八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