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326.厥阴之…

伤寒论第326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,下之利不止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食则”上有“甚者”二字;“利不止”作“不肯止”;“饥”字下无“而”字,《脉经》《千金翼方》并同;“则吐蚘”上无“食”字。

【音义】蚘,音蛔,即肠寄生虫。

【句释】“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”,为抵抗力渐有回复的趋势,血液循环亢进,生温机能随之增强而发生的自觉症。

【串解】舒驰远云:“按此条,阴阳杂错之证也,消渴者,膈有热也,厥阴邪气上逆,故上撞心,疼热者,热甚也,心中疼热,阳热在上也,饥而不欲食者,阴寒在胃也,强与之食,亦不能纳,必与饥蚘俱出,故食则吐蚘也,此证上热下寒,若因上热误下之,则上热未必即去,而下寒必更加甚,故利不止也。”

本条旧注都以为是厥阴病的提纲,其实只是厥阴病过程中的病理机转之一,即是胃机能已逐渐开始恢复,而肠机能仍相当衰减的现象,也就是称为上热下寒的由来,惟其肠机能还衰减,所以“下之利不止”。

【语译】患病已到了厥阴的阶段,而现口渴、小便通畅的消渴症状,同时还感觉到胃部一阵阵地有气上冲似的热疼,虽然有饥饿感,却不很想吃,偶尔还吐出蛔虫,这是胃机能已逐渐恢复的象征,但是肠机能还不太强,不要因上部有热象而随便施用泻下剂,误下了,往往又会引起严重的腹泻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326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32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