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汲古

平脉法第二

周岐隐
周岐隐

脉阴阳俱促,当病血为实;阴阳俱结,当亡血为虚。假令上寸口者,当吐血或衄下;尺中者当下血,或乍促乍结,为难治。(第四条)

脉阴阳俱弦,无寒热,为病饮。在浮部,饮在皮肤;在中部,饮在经络;在沉部,饮在肌肉。若寸口弦,饮在上焦;关上弦,饮在中焦;尺中弦,饮在下焦。(第十五条)

脉弱而涩,尺中浮大,无外证者,为病属内伤。(第四十条)

脉弱而涩,尺中濡弱者,男子病失精,女子病赤白带下。(第四十一条)

脉洪数,按之弦急者,当发瘾疹。假令脉浮数,按之反平者,为外毒,宜清之。脉数大,按之弦直者为内毒,宜升之令其外出也。误攻则内陷,内陷则死。(第四十二条)

脉洪数,按之急滑者,当发痈脓。发热者暴出,无热者久久必至也。(四十三条)

脉浮滑,按之弦急者,当发内痈。咳嗽胸中痛,为肺痈,当吐血脓。腹中掣痛,为肠痈,当便脓血。(四十四条)

脉大而涩,时一弦,无寒热,此为浸淫疮所致也。若加细数者,为难治。(第四十五条)

妊娠脉弦数而细,少腹痛,手心热,此为热结胞中。不先其时治之,必有产难。(第四十六条)

产后脉洪数,按之弦急,此为浊未下。若浊已下,而脉如故者,此为魂脱,为难治。(第四十七条)

发热则脉躁,恶寒则脉静,脉随证转者,为病疟。(第五十三条)

师曰:脉乍大乍小,乍静乍乱,见人惊恐者,为祟。发于胆气竭故也。(第五十七条)

师曰:人脉皆无病,暴发重病,不省人事者,为厉鬼。治之以祝由。能言者可治,不言者死。(第五十八条)

奇经八脉,不系十二经,别有自行道路,其为病总于阴阳,其治法属十二经。假令督脉为病,脊背强,隐隐痛。脉当微浮而急,按之涩。治属太阳。(第六十条)

任脉为病,其内结,病疝瘕。脉当沉而结。治属太阴。(第六十一条)

冲脉为病,气上逆而里急。脉当浮虚而数。治属太阴。(第六十二条)

带脉为病,苦腹痛腰间冷痛。脉当沉而细。治属少阴。(第六十三条)

阳蹻为病,中于侧,气行于外。脉当弦急,按之缓。治属少阳。(第六十四条)

阴蹻为病,中于侧,气行于内。脉当浮缓,按之微急而弦。治属厥阴。(第六十五条)

阳维与诸阳会,其为病在脉外,发寒热。脉当浮而虚。治属气分。(第六十六条)

阴维与诸阴交,其为病在脉中,心中痛,手心热。脉当弦而涩。治属血分。(第六十七条)

阳维维于阳,阴维维于阴,为气血之别使,不拘一经也。(第六十八条)

奇经八脉之为病,由各经受邪,久久移传,或劳伤所致,非暴发也。(第六十九条)

问曰:八脉内伤,何以别之?(第七十条)

师曰:督脉伤,柔柔不欲伸,不能久立,立则隐隐而胀。任脉伤,小便多,其色白浊。冲脉伤,时咳不止,有声无物,劳则气喘。带脉伤,回身一周冷。阳蹻伤,则身左不仁。阴蹻伤,则身右不仁。阳维伤,则畏寒甚,皮常湿。阴维伤,则畏热甚,皮常枯。(第七十一条)

问曰:八脉内伤,其脉何似?(第七十二条)

师曰:督脉伤,尺脉大而涩。任脉伤,关脉大而涩。冲脉伤,寸脉短而涩。带脉伤,脉沉迟而结。阳蹻伤,脉时大时弦。阴蹻伤,脉时细时弦。阳维伤,脉时缓时弦。阴维伤,脉时紧而涩。(第七十三条)

问曰:其治奈何?(第七十四条)

师曰:督脉伤,当补髓。任脉伤,当补精。冲脉伤,当补气。带脉伤,当补肾。阳蹻伤,则益胆。阴蹻伤,则补肝。阳维伤,则调卫。阴维伤,则养荣。(第七十五条)

问曰:处方奈何?(第七十六条)

师曰:相体虚实,察病轻重,采取方法,权衡用之。(第七十七条)

专题:伤寒汲古
来源:《伤寒汲古》
上一章:伤寒汲古上
下一章:通行本订误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