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辨脉法

姚球
姚球

问曰:脉有阴阳,何谓也?答曰:凡脉大浮数动滑,此名阳也;脉沉涩弱弦微,此名阴也。凡阴病见阳脉者生,阳病见阴脉者死。

末二句,本南阳语。前八句,乃叔和之言,叔和纽合一处也。何也?盖大浮数动滑,沉涩弱弦微,虽可分阴阳,然不可决死生。南阳所云阴脉阳脉,本之《内经·阴阳别论》。所谓阴者,真藏脉也。所谓阳者,胃脘之阳也。以胃气有无分阴阳、决死生,而非浮沉微大之谓也。况序例云:少阳脉弦,太阴脉沉细,少阴脉沉,厥阴脉微。如果沉涩弱弦微为阴,阴脉见当死。则少阳三阴症,无一生矣。且三阳经,仲景原文,见沉涩弱弦微者,三十七条,皆有治法,未尝以为死症。阳明经循衣摸床之症,明言脉弦者生,未尝以为阴脉而曰死也。论脉贵神。今论脉专以形,而不以神,此其所以为叔和也。

问曰:病有洒淅恶寒,而复发热者何也?答曰:阴脉不足,阳往从之,阳脉不足,阴往乘之。曰:何谓阳不足?答曰:假令寸口脉微,名曰阳不足,阴气上入阳中,则洒淅恶寒也。曰:何谓阴不足?答曰:假令尺脉弱,名曰阴不足,阳气下陷入阴中,则发热也。

阴气上入,阳气下陷,此病之所由生,而非诊之所由见也。故亦知是叔和语也。

脉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。脉来数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脉阳盛则促,阴盛则结,此皆病脉。

促结之脉,皆血枯之诊。故南阳主以炙甘草汤,何得云阴盛则结也?

阴阳相搏,名曰动,阳动则汗出,阴动则发热,形冷恶寒者,此三焦伤也。

阳动阴静,动脉则属阳。阳盛,无形冷恶寒之症。三焦为相火,火衰则形冷恶寒,亦无见动脉之理。

若数脉见于关上,上下无头尾,如豆大,厥厥动摇者,名曰动也。

数是数,动是动,本不相同。脉亦无独见于关上之理,且于上节阳动阴动,自相矛盾矣。

阳脉浮大而濡,阴脉浮大而濡,阴脉与阳脉同等者,名曰缓也。

阴脉阳脉,若以去来言,则无皆浮之理;若以尺寸言,亦无合三部以辨脉之理,且缓非浮大而濡也。

脉浮而紧者,名曰弦也。弦者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脉紧者,如转索无常也。

《内经》以软弱轻虚而滑、端直以长者曰弦,则非浮紧之谓也。如弓弦按之不移,是无神之死脉矣。

若脉浮而数,按之不芤,其人本不虚,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发战也。问曰: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脉大而浮数,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。

大而浮数,亦非解脉,语意重叠,必系叔和。

问曰:病有不战、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脉自微,此以曾经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,以内无津液,此阴阳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。

内无津液,阴阳安能自和哉!安能不战而解哉!

问曰:脉病欲知愈未愈者,何以别之?答曰: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,大小、浮沉、迟数同等,虽有寒热不解者,此脉阴(阳)为和平,虽剧当愈。

病愈不愈,当以胃气辨三部同等,寒热不解,虽剧当愈。然乎否乎?且与《内经》经旨不同,叔和言也。

(师曰:立)夏月得(脉)洪大脉,是其本位,其人病身体苦疼痛(重)者,须发其汗。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,不须发汗。若汗濈濈自出者,明日便解矣。何以言之?立夏得(脉)洪大脉,是其时脉,故使然也。四时仿此。

身疼而重,湿症也。此即叔和入理之言,然语气的系叔和,故仍奉还之。

寸口脉,浮为在表,沉为在里,数为在府,迟为在藏。假令脉迟,此为在藏也。

迟数所以辨寒热,非所以辨藏府也。

趺阳脉迟而缓,胃气如经也。趺阳脉浮而数,浮则伤胃,数则动脾,此非本病,医特下之所为也。营(荣)卫内陷,其数先微,脉反但浮,猿其人必大便鞕,气噫而除。何以知(言)之?本以数脉动脾,其数先微,故知脾气不治,大便鞕,(气噫而除)。今脉反浮,其数改微,邪气独留,心中则饥,邪热不杀谷,潮热发渴。脉数(数脉)当迟缓,脉因前后度数如法,病者则饥。数脉不时,则生恶疮也。

趺阳以迟缓为胃气如经。故浮数,知医误下,致伤脾胃,颇为近理。数脉当迟,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,病者则饥,又不知所言何事,岂非叔和手笔?

问(师)曰:病人脉微而涩者,此为医所病也。大发其汗,又数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人当恶寒,后乃发热,无休止时。夏月盛暑,(热)欲着复衣;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,阳微则恶寒,阴弱则发热,此医发其汗,令阳气微,又大下之,令阴气弱。五月之时,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,以阳气内微,不能胜冷,故欲着复衣。十一月之时,阳气在里,胃中烦热,以阴气内弱,不能胜热,故欲裸其身。又阴脉迟涩,故知亡血也。

脉微阳虚,脉涩阴虚,阴阳俱虚,亦无欲着复衣,欲裸其身之事。盖阴并虚者,不同于孤阳孤阴之人,偏现阳症阴症也。冬日则饮汤,夏日则饮水。如夏月胃中虚冷,冬月胃中烦热,夏日安能饮水,冬日安用饮汤?岂人饮食,亦有伪也?

属府者,不令泄(溲)数,泄(溲)数则大便难(硬)。汗多则热愈,汗少则便难,脉迟尚未可攻。

阳盛之症,重亡津液,方属府而大便硬。汗多则热愈,汗少则便难,总由不明伤寒有阳盛阴盛之别。真寒症、应发汗者,无阳明燥症也。

脉浮而迟,面热赤而战惕者,六七日当汗出而解;反发热者差迟,迟为无阳,不能作汗,其身必痒也。

迟为无阳。面赤战惕者,戴阳症也。六七日安能汗出而解!

病六七日,手足三部皆至,大烦而口噤不能言,其人烦躁(扰)者,必(欲)解也。

大烦,又曰其人烦躁,此种文理必然叔和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平脉法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