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
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这一段很重要。
他这个前后都是一贯的,证候的反应在古人看,它不是一个疾病自己在那儿起作用,它是疾病和我们人体抗御疾病的机制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反应。
咱们前面也讲了,在太阳病就是正邪交争于骨肉,在体表,意思是要达到发汗的目的,《内经》说得很详细了。你们回头可以自己找一找,在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就有这一段,“阴阳交”那一节,我上次也说一回了。“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于谷,谷生于精,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却而精胜也。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。”那段说得很好,就说正邪(交争):咱们说太阳病的阶段,就是相争在体表,那么达到发汗,他就好了;达不到,就显出太阳病证候了,所以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。咱们讲半表半里少阳病的时候,也讲过。少阳病,也是机体主动改换策略,在体表(的正气)不足以祛邪了。人身上的正气,老与邪斗争,一息不存,要是不斗争,人就完了。所以半表半里证也是,表不足以祛邪了,它退到里头,退到哪里去呢?结于胁下了,外表是血弱气尽了,它打算由半表半里,半表半里什么地方,就是一切脏腑所在之地,就是胸腹腔间,它利用呼吸系统、泌尿系统、排泄系统这些脏器的官能,协同把病从这部分(地方)排出,要排出去也就没问题了。没排除,就形成少阳病那种口苦、咽干、目眩的证候了。
那么里证也是一样。无论是在表或者半表半里,不足以祛邪,它就把病尽量地包围在胃肠里面,也想由胃肠里面或者涌吐或者泻下,把病祛除。那么这一段,你看看,在阳明病他就提出来了。
伤寒脉本来浮紧,太阳伤寒嘛,这是前面都讲过的东西了。那么(本条)这个“伤寒脉浮而缓”,浮而缓说明什么呢?津液不充于外了。伤寒是没有汗的,没有汗脉应该紧,外表充斥津液。(但是)它退到里头去了,同“血弱气尽”是一样的,它往里头来了,脉就缓了。那么再往里头之后,它(脉)不但缓,还要沉了,沉实嘛,它整个进里头去了。那么这一段,脉已经浮而缓,气不充于外了,有内传之势了。
内传若要传阳明,不光手足温,而且一身手足俱热,那是真正阳明病。前面有嘛,身热汗自出,真正算阳明了。(但)只是手足温,说明这里面不够阳明病证候,所以说“系在太阴”,还有虚寒的这一方面,与太阴有联系。这说明什么?我们讲阳明病讲过了,阳明病是里热,对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地非常快,小便数,汗自出。(但本条)这时候系在太阴,就是脉浮缓,而没到那个(阳明病)程度,里头恐怕还是有湿,没到大便结硬那个程度。那么这个时候常常发黄,如果里面湿,热在里头有了,要是热郁于湿,那就要发黄了,他说太阴者“当发身黄”,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。其实我们遇到太阳伤寒要是脉浮缓手足温,也有的时候这种证候就是发黄的一个先驱症,拿咱们现在话说,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,它有这个前驱症。(但是)也有不是的,病将传里而里头蕴热的阶段,也有这种情况。所以古人把这个(几种情况)拿出来一并说,说这时候有几种情况,一种情况可以发黄;另一种情况,小便自利,说明热还是盛的,湿往外跑。湿越于外,光热则他不会发黄的。
咱们在阳明篇说“七八日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”,就是变成阳明病了(187条: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),(本条)这个他没说那种(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)。(本条)这个他说什么?“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”,在这儿就有变化了,因为这个病有三种情况的结果。
(第)一种,如果真正邪都进于里,而为热结于里的时候,汗出小便数,大便一定硬,那就变成阳明病。
第二种,在这种情况下也常使热郁于湿而为发黄。
第三种,就是像我方才讲的这个,他也没大便硬,这个时候他暴烦下利,病也就好了,这就是我们说的“正邪交争”:病之所以为里证,生理就要达到这个目的,如果胃不虚,胃气相当强,而且还达到祛邪的目的,则“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”,这个病是一定要好的。什么道理?就是脾气不虚。脾不虚,究其实还是胃了。
这个他讲的是太阴病啊。那么阳明病是人身上的抗病机制,这是良能,(但)良能也不是万能,常常把病包围到胃肠里面了,但达不到治愈的目的,反而大便不通,这是一种,那就变成阳明病;可是虽然大便通了,脏器虚衰,达不到祛除疾病的目的,而本身倒病了,那就是所谓的太阴病了;那么如果脏器不衰,也达到下利了,病一定好。这(本条所说“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”)就是这么一个问题(脏器不衰,达到下利,病一定好)。
所以这一段相当重要,这是谈病理的问题。为什么老(重复)搁这儿呢?在阳明篇也讲,(阳明篇)他讲的是阳明病,(阳明篇)他没讲到自愈的这一方面。他说如果不发黄,小便自利,内在的水分都没有了,光有热(没有水湿)就变成阳明病了,大便硬者属阳明病。
那么(本条)这一段他讲的太阴病,太阴病如果像前面讲的提纲证,那就是脏器虚衰了,虽然下利却不足以祛邪。那么假若脏器不衰而下利了,那正是机体达到目的了,就是正胜邪祛了。
这一段主要是这个(正邪交争的阐释)。所以前后稍稍变化变化(阳明篇和太阳篇的条文稍有不同),(其中蕴含的精细变化)意思到这儿充分发挥了,从阳明病(篇)到这个地方(太阳病篇),整个就把意义发挥到完备的程度。
就是说,你不能看到腹痛下利就认为全是太阴病了。这一段正是大相反,这是病愈的一种反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