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70.伤寒三…

伤寒论第270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三日,三阳为尽,三阴当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此为三阴不受邪也。

这段肯定是王叔和搞的。他(仲景)这书讲的表里相传,(本条)这个不是(表里相传)的,(本条)这个一日太阳,二日阳明,三日少阳,四日呢,应该传太阴。说伤寒已经经过三天了,三阳为尽了,三阳已传遍了,头一天太阳,第二天阳明,第三天少阳,第四天应该传太阴,太阴是什么情形呢?下边有了,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”,那么假若“其人反能食而不呕”,说明没传太阴。这是根据《内经》的话,“此为三阴不受邪也”,既没传太阴,更不能传少阴、传厥阴。根据递传说法,三阴不受邪也。这个病可在阳证阶段会好的。这是这个书的原词。

这个(我认为王叔和之说)与张仲景的书不相符,你看他(仲景)这个书。咱们把三阳篇讲完了。我们讲太阳病,太阳有传阳明的,所以“阳明篇”里写得非常清楚,阳明病有太阳阳明、少阳阳明,何谓也?太阳阳明有太阳直接转属阳明的,也有从少阳转属阳明的。前后你翻吧,不但三阳篇没有,以后也没有:没有再从里往外传到半表半里少阳病的,没有!少阳病(篇)你看也没有(从里传半表半里),哪一个是从里(往外)传(半表半里)的?全是从外(半表半里传里)。他(仲景)讲表里相传,外往内,内往里,也有外直接传到里。他(仲景)这个书前后这是一致的。

那么(本条王叔和杜撰的)这一段呢?可见不是(如仲景所说的传变规律)了。所以这书(有编)坏(的部分)呀,王叔和这个人是好人,咱们现在说他(王叔和)对中医有功,如果他要不收集张仲景的遗论,恐怕现在没有《伤寒论》了,这个人他不怎么好名,自学的态度相当好,但他有些己见加(《伤寒论》六经原文)里头,他不提。他就是在“伤寒例”他提了,说自己做的,像平脉、辨脉都是他的,与《脉经》都差不多,他不说,他(只是)做。那么(本条)这也是,他把自己的意见往上加。咱们现在各家注解《伤寒论》都根据《内经》,王叔和是头一个。成无己本前面就有“伤寒例”,赵开美本没有(伤寒例),他(赵开美)知道是王叔和的,给删了。成无己本内的“伤寒例”与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可一点都不一样,那是王叔和的,他(王叔和)自己也说的,他说他如何如何。头一句话就是“阴阳大论曰”。

所以《伤寒论》大家都说是在《内经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王叔和首先是这么看的,从“伤寒例”就看出来了。由于有“伤寒例”,所以后来才出来《伤寒论》这个序,这个序言说“撰用《素问》《九卷》《阴阳大论》”,全是说的王叔和的“伤寒例”,可见这个序言在王叔和那时候还没有,王叔和那时候的书也不是二本,你看《金匮要略》前面的序言就看出来了,(最初)一发现的时候,这个书(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)前是伤寒,后是杂病,第三部分就是方,把伤寒杂病的方都搁在后头,这个恐怕是原来的本。那么到晋末的时候,到南北朝的时候,乱得很,这个书大概在宋时就分开了。你看林亿他们发现的时候先发现这本,《金匮要略》是后发现的,从林亿的记载就看出来了,所以那时候,他(林亿)把这书分开了。在王叔和那时并没分开。

可王叔和也没那个序,怎见得呢?你看皇甫谧就看出来了,皇甫谧和王叔和他们生的时代前后差距非常小,皇甫谧很赞美王叔和,说王叔和选仲景遗论甚精,用之多验。而且他(皇甫谧)说张仲景这个书是“论广汤液”而来的,论广汤液为数十卷,说晋太医王叔和选论甚精,用之多验。那么可见皇甫谧他也没见着这个序言。你们想一想,咱们看书要有序言,人家自己都说“撰用《素问》《九卷》”,他(皇甫谧)就能说他(张仲景)是“论广汤液”?不会的,所以皇甫谧那时就没有这个序。这个序言恐怕是在南北朝五代期间,看王叔和的“伤寒例”,他(王叔和)那是依本《内经》,所以才出个假序,这个序言是假的,(序言的)文字与(仲景原文)这里头也不是一样的,语言、音声都不是一致的。研究《伤寒论》附会《内经》,越附会越吃力,一会儿再谈这个。

王叔和在这里(仲景原文)加以补充,这个与下面全是的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70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7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