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65.伤寒脉…

伤寒论第265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伤寒,脉弦细,头痛发热者,属少阳,少阳不可发汗。发汗则谵语,此属胃,胃和即愈,胃不和,烦而悸。一云躁。

【校勘】成无己本:“烦”字上有“则”字;“即愈”作“则愈”,《玉函经》同。

【句释】“脉弦细”,脉管壁的收缩神经兴奋,便见弦脉,但弦脉的血液并不充实,重按即陷,弦中显细,说明排血量的弱小。

【串解】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脉弦细,少阳之脉也,上条不言脉,此言脉者,补言之也。头痛发热无汗,伤寒之证也,又兼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,少阳之证,故曰属少阳也。盖少阳之病,已属半里,故不可发汗,若发汗,则益伤其津,而助其热,必发谵语,既发谵语,则是转属胃矣。若其人津液素充,胃能自和,则或可愈,否则津干热结,胃不能和,不但谵语,且更烦而悸矣。”

“脉弦细”是体力不好的征象,所以属少阳,所以不可发汗。汗出、谵语是阳明证,所以属胃,所以要和胃。和胃的方法,成无己用“调胃承气汤”,汪琥用“大柴胡汤”。

【语译】患伤寒病,脉搏现弦细,这时虽然头痛发热,已属于少阳抵抗力薄弱的证候,便不应该再发汗了。如发汗过于消耗了水分,还可能引起神昏、谵妄的症状,要有胃实的阳明证候时,才可以用泻下和胃的办法,否则又会引起烦躁心悸等症状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265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65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