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28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28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阳明病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【解析】本条补述阳明病热郁胸膈的证治。

“阳明病”,在此指阳明经表之证。既然邪在经表,治当以汗法宣透,使邪气从外而解。如果误用下法,则在经之邪不解,乘机内陷而化热。邪热内陷胸膈,若与痰水相结,可形成结胸证;若不与痰水结,而热邪郁于胸膈,则外见身热、手足温;郁热扰心,则“心中懊憹”;郁热影响胃气不和,所以“饥不能食”,热能消谷,故知饥而有饥饿感;但属郁热,胃气被抑,故虽饥而不能食,此与胃家虚寒的不欲食,而无饥饿感者不同。“但头汗出”是被郁之热不能向外散发而上熏所致,此又与阳明燥热的周身或手足汗出濈然者有别。根据火郁则发之的治疗法则,当治以栀子豉汤清透胸膈之热则愈。柯韵伯认为:此种心中懊憹之证,是“上焦火郁不达”,所以服栀子豉汤后,必然要吐,吐则火郁得发,邪气因之而解。

本条承第234条补述了阳明病热郁胸膈的证候。再与第235条的白虎加人参汤证,第236条的猪苓汤证联系起来看,则都属阳明病的里热证,但尚未构成胃家实。从病情看,在上的栀子豉汤证为火郁;在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为胃燥;在下的猪苓汤证为水结。此阳明清法三方,即前述柯韵伯所谓阳明病热证的“开手三法”。栀子豉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:栀子豉汤证见心中懊憹,头汗出等证,病变部位较高,且偏于外,处在太阳与阳明的表里交界处,所以柯韵伯称其为“半表半里”证。白虎加人参汤证是阳明里热证,热邪由里向外蒸腾,故见烦渴引饮,周身汗出等证,病变部位偏里,而且热势也重,且有气津两伤的表现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228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2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