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12.伤寒若…

伤寒论第212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一云顺衣妄撮,怵惕不安。微喘直视,脉弦者生,者死。微者但发热谵语者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日晡所”作“日晡时”;“摸床”作“撮空”。《脉经》:“摸床”作“妄撮”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“惕而”作“怵惕”。《脉经》:“谵语”下无“者”字;“至十余日”句上无“上”字。成无己本:“止后服”上无“则”字。

【串解】汪琥云:“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而言。伤寒若吐若下后,津液亡而邪未尽去,是为不解,邪热内结。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此为可下之时。日晡所发潮热者,府实燥甚,故当其王时,发潮热也。不恶寒者,表证罢也。独语者,即谵语也,乃阳明腑实,而妄见妄闻。病剧则不识人,剧者,甚也,热气甚大,昏冒正气,故不识人。循衣摸床者,阳热偏胜,而躁动于手也。惕而不安者,胃热冲膈,心神为之不宁也。又胃热甚,而气上逆则喘,今者喘虽微而直视,直视则邪干藏矣,故其死生之际,须于脉候决之。《后条辨》云,以上见证,莫非阳亢阴绝,孤阳无依,而搅乱之象,弦涩皆阴脉,脉弦者为阴未绝,犹带长养,故可生,脉涩者为阴绝,已成涸竭,以故云死。其热邪微,而未至于剧者,但发潮热谵语,宜以大承气汤,下胃中实热,肠中燥结,一服利,止后服者,盖大承气虽能抑阳通阴,若利而再服,恐下多反亡其阴,必至危殆,可不禁之。”

本条亦分作三截,从“伤寒”句至“如见鬼状”止,叙述阳明热证的一般症状,以下“若剧者”句起是一截,“微者”句起又是一截,说明阳明证有轻重的不同。

【语译】患伤寒病,或者经过吐剂,或者经过下剂的治疗,病证不仅不消失,大便反而已经五六天,甚至十多天不解了,而且每天午后都潮热,并不恶寒,甚至说神说鬼的发谵语,这说明已经演变成为阳明病了。严重的,还要发生神识昏迷,不自主地两手乱摸,神情极度不安,呼吸喘促,两眼射人等脑症状,这时如脉搏有力现弦象,还有医好的希望,如脉搏虚弱而涩,那更危险。至于轻微的,只是有点发热谵语症状,一剂大承气汤,大便通利了便可好转,只是不要服过量了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212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1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