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大便鞕者,为阳明病也。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太阳与太阴、太阳与阳明的脉证鉴别,说明阴阳病证有出入转化的机制。
伤寒当见脉浮而紧,乃为太阳表实证之正脉。若见“脉浮而缓”,即脉由紧变缓,说明太阳之寒邪已经化热,如同第40条“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有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”的病机一样,表邪化热则脉变缓而有入里之机。入里又有阴阳之别,入阳明少阳者为阳也;入少阴太阴者为阴也。入何经都有其特殊的证候表现,是为辨证之根据。如果见有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心烦喜呕、嘿嘿不欲饮食为传于少阳;如见有脉微细、但欲寐则为传于少阴;如见有一身手足尽热、烦躁、汗出而渴的为转入阳明。今见手足自温而身不发热,又手足不厥冷的,则知是脾经有热的表现,故谓“系在太阴”。系者,联系的意思。这里讲的是太阳之邪化热入里而联系于太阴。
太阴为阴土主湿。若脾经热邪影响运化水湿的功能,则热与湿合,湿热蕴郁熏蒸,“身当发黄”。言外之意,必见无汗、小便不利等证。如果小便自利,说明湿有出路,故“不能发黄”。若湿去热留,至七八日,太阴之热不解,外出阳明,从燥化而见大便硬者,则是太阴转出阳明,形成了胃家实证,故“为阳明病也”。本条寓意非常深刻,它反映了阴阳表里病证在其发展过程中,依据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,表证可以入里,里证可以出表;阳病可以转阴,阴病亦可以转阳,这种相互转化的规律,在六经病中具有普遍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