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大便者,为阳明病也。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自温”下无“者”字;“太阴”下亦无“者”字;“大便鞕”作“便坚”;“为阳明病也”句作“属阳明”。
【音义】系,系属也。
【串解】陆渊雷云:“太阴篇二百八十一条(按:本书第278条)亦有此文,文虽不似仲景,读之可以知三事焉。太阴阳明,部位本同,所异惟在寒热,昔人以太阴为脾,阳明为胃,乃沿袭《内经》之误,此其一。黄疸病之治愈,黄色素必以小便为依归,此其二。同一脉象有数种病,故诊病不得仅凭脉,此其三。此条盖有阴寒证候,而手足不冷,大便微利,故不系少阴而系太阴。手足自温者,言不逆冷也。至七八日大便硬,明七八日之内本微利也,寒证微利者,例称太阴,其实是小肠发炎,蠕动过速,肠内容物不及吸收之故。若炎症延及十二指肠者,常发黄疸,以十二指肠为容受胆汁之处也,故曰太阴身当发黄,排除血液中之有害物质,职在肾脏,观乎黄疸病人之小便奇黄,而茵陈以利小便治疸,可以知也。若使胆汁混入血液之始,其小便本自通利,则胆汁随入随泄,不致淤滞于肌肉而发黄。故曰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七八日后,或由药力,或正气自复,寒证化热,大便因硬,病虽仍在小肠,然寒则太阴,热则阳明,故为阳明病,脉浮而缓者,《金匮》黄疸病篇亦以寸口脉浮而缓为瘀热发黄之脉,与此条契合,是知浮缓之脉,或属太阴,或属太阳桂枝证,不凭外证,何由识别。”
【语译】患伤寒病,脉搏浮缓,腹泻而手足温暖,这是肠炎的太阴证。肠炎症常常出现黄疸,假使小便通利,胆色素随尿排泻了,便不至于持续地发黄。如到了七八天以上,腹泻终止,转变为大便燥结时,这又是要出现阳明证的征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