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5.风湿相…

伤寒论第175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疼烦,成本作“烦疼”,是。

喻嘉言云:此条复互上条之意,而辨其症之较重者。痛不可近,汗出短气,恶风不欲去衣,小便不利,或身微肿,正相搏之最剧处。

钱璜云:掣痛者,谓筋骨肢节抽掣疼痛也。不得屈伸,寒湿之邪,流着于筋骨肢节之间,故拘挛不得屈伸也。近之则痛剧者,即烦疼之甚也。疼而烦甚,人近之则声步皆畏,如动触之而其痛愈剧也。汗出,即中风汗自出也。短气,邪在胸膈,而气不得伸也。小便不利,寒湿在中,清浊不得升降,下焦真阳之气化不行也。恶风不欲去衣,风邪在表也。或微肿者,湿淫肌肉,经所谓湿伤肉也。风邪寒湿,搏聚而不散,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方有执云:或,未定之词。身微肿,湿外薄也,不外薄则不肿,故曰“或”也。

程应旄云:以上二条,虽云风湿相搏,其实各夹有一“寒”字在内,即三气合而为痹之证也。邪留于筋骨之间,寒多则筋挛骨痛。

甘草附子汤方

甘草二两,炙。《玉函》《外台》作“三两”附子二枚,炮去皮。汪、周作“破八片”白术二两。《玉函》作“三两”桂枝四两,去皮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则解。能食汗止,复烦者,将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为始。《玉函》“二升” 作“三升”。汗止,《金匮》、成本作“汗出”,无“将”字。始,《金匮》、成本作“妙”,《千金翼》作“愈”,徐彬《金匮论注》沈明宗编注作“佳”。

徐彬云:此与桂枝附子汤证同是风湿相搏。然彼以病浅寒多,故肢体为风湿所困,而患止躯壳之中;此则风湿两胜,挟身中之阳气,而奔逸为灾。故骨节间,风入增劲,不能屈伸;大伤其卫,而汗出短气恶风;水亦乘风作势,而身微肿。其病势方欲扰乱于肌表,与静而困者不侔矣。

吴仪洛云:此方用附子除湿温经,桂枝祛风和营,术去湿实卫,甘草辅诸药,而成敛散之功也。

周扬俊云:此证较前条更重,且里已受伤,曷为反减去附子耶?前条风湿尚在外,在外者利其速去;此条风湿半入里,入里者妙在缓攻。仲景止恐附子多,则性猛且急,筋节之窍未必骤开,风湿之邪岂能托出?徒使汗大出,而邪不尽耳。君甘草者,欲其缓也,和中之力短,恋药之用长也。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,分三服,此条止二枚者,初服五合,恐一升为多,宜服六七合,全是不欲尽剂之意。学者于仲景书有未解,即于本文中,求之自得矣。

钱璜云:虽名之曰甘草附子汤,实用桂枝去芍药汤,以汗解风邪,增入附子、白术,以驱寒燥湿也。

汪琥云:《后条辨》云:以上三方,俱用附子者,以风伤卫而表阳已虚,加寒湿而里阴更胜,凡所见证,皆阳气不充,故经络关节得着湿,而卫阳愈虚耳。愚以此言,实发仲景奥义。

丹波元简云:按:《千金方·脚气门》:四物附子汤即是。方后云:体肿者,加防己四两,悸气小便不利,加茯苓三两。《三因方》:六物附子汤即是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75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