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4.伤寒八…

伤寒论第174条

陈慎吾
陈慎吾

伤寒,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,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

这是讲的风湿。伤寒到八九天,到八九天病邪应该往里传的时候了,可是“风湿相搏”,湿性凝滞,动得很慢。风湿相聚,相聚在什么地方呢?“身体疼烦”,这个身体是表示外边,风湿聚于外部,那么他这个邪有风的成分、有湿的成分,有这两种。这个疼烦与烦疼好像意思一样,有时候我们叫烦渴、烦惊、烦疼,或者疼烦,这个烦放在后面其实有一点别的意思,说明正邪交争是在疼之后。《伤寒论》用字是很谨慎的,不是随便用。

“身体疼烦”,疼烦到什么程度呢?是“不能自转侧”,都不能翻身。那么伤寒到了八九天,病邪应该往里去了,这个邪是不是到里面去了?“不呕,不渴”,表示它没到少阳,也没有到阳明,就是也没有到半表半里,也没有到里。这个病邪虽然是经过八九天,它没有往里传。

“脉浮虚而涩者”,浮虚是什么脉啊?是风邪。这个涩表示有阻碍,“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也”,刚才我们讲过的,为什么知道他汗出不彻呢?因为他脉涩,知道有阻碍,是什么东西阻碍呢?有湿邪在里面阻碍。这一节也是脉见涩,这个涩说明什么呢?说明湿,浮虚是风的脉,涩是湿的脉,这个浮虚而涩就是风湿相搏的脉。风湿相聚,这搏是搏聚,不是结,结跟聚不同,聚它是忽聚忽散,不是结得很紧,结是结得很紧,有时候攻还不能够散。见这个脉象,见这种症状,我们可以知道他风湿比较重。

“桂枝附子汤主之”,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。不过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看一看,分量不同,桂枝是四两,比原方多一两。附子呢,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里面附子是一枚,这是三枚,所以这个方子温湿的力量比较重。湿在里面聚住了,除非是湿热,一般都应该用温药来行,用温药一温就化了,蒸水化气嘛,它就给蒸化了。这个附子用量特别重,其余生姜、大枣、甘草跟桂枝汤的分量是一样的。那么我们就知道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,仅仅是桂枝多加了一两、炮附子多加了二枚。两枚是多少呢?一枚一般是二三钱,三枚就是八九钱,就到这个分量了。可是我用这个的时候一般一上来少用,可以用到三四钱,逐渐地再加上一两次,再加到八九钱。如果这个附子一上来就用很多,身体强的人倒还好,身体弱的人容易有呕吐、眩晕的现象。

底下是一方二用,一个方子有两种方法来用。这个风容易祛,湿比较难祛。假如我们吃了药之后,风给祛了,湿还没祛,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给他散风了,去掉桂枝,加白术,白术能帮助脾脏来运行湿,所以说白术是健脾运湿的药,它能使水在人身上运行而不损失水。

“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”,这说明表湿未去、里湿已去。因为里面大便已经硬了,小便已经自利了,里面的湿已经没有了,仅仅就是表湿还未去,表湿在哪里?还是在皮肤、肌肉。但是没风了。还有一点我们要记住,大便如果硬的时候用桂枝要减少用量,或者不用。

这一条就是表湿尚存、风气已去、湿气犹存这么一个病。还有一个脾不转输、水不运行的毛病。所以这个病用两个方子来治,头一个是有风有湿用桂枝附子汤来温化湿邪兼去风,等到大便硬、小便自利的时候,就是里面湿没有了,表湿还在,可是这时候风邪已去。就用去桂加白术汤。就是把桂枝去了,加上白术四两,别的分量还照常。

上一章:张锡驹·伤寒论第174条
下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74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