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
桂枝附子汤方:
桂枝四两,去皮 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 生姜三两,切 甘草二两,炙 大枣十二枚,擘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伤寒类证风湿伤于肌表的证治。
伤寒八九日,言患病日久而不愈。其原因可从两方面加以考虑,或因其人正气不足,不能及时拒邪于外,或因邪气杂糅而纠缠难解,本证则两种因素兼有。风寒与湿邪相搏,痹着于体表,影响营卫之调和,阻碍气血之运行,故见身体疼痛以致到了难以转侧的程度。“不呕”,为无少阳证;“不渴”,为无阳明证,由此可知里和而无病。脉浮为风寒湿在表,虚主卫气不足,涩主寒湿之邪不解。风、寒、湿三气杂合而为痹,患者卫阳复虚,邪盛而正衰,故使病证缠绵日久而留连不愈。“身体疼烦”,形似伤寒,实非伤寒,故为伤寒类证。治以桂枝附子汤温经祛风,温化寒湿之邪。
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。方用桂枝既能疏散风寒邪气,又能温经通阳;附子辛热,善温经扶阳,散寒逐湿以止疼痛;生姜助附子、桂枝以温散风寒湿三邪;甘草、大枣甘温以缓桂附之性,且扶正气之虚,合生姜则辛甘化阳以抑阴,又能健脾和中以行津液。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,唯桂附用量较上方为大,故二方主治的重点也就不同。彼方主治胸阳不振兼表阳不足,以脉促、胸闷、微恶寒为主证;此方主治阳气不足,风湿困于肌表,以身疼烦、不能自转侧为主证。
若其人大便鞕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
去桂加白术汤方:
(本方成本未录,今依赵本补入)
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,切 甘草二两,炙 大枣十二枚,擘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两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初一服,其人身如痹,半日许复服之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。此以附子、术并走皮内,逐水气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当加桂四两。此本一方二法:以大便鞕、小便自利,去桂也;以大便不鞕、小便不利,当加桂。附子三枚,恐多也。虚弱家及产妇,宜减之。
【解析】本文承上条继论寒湿痹证的治法。
此条在赵开美本与上条原为一条。联系上下文,可知本条之“大便鞕,小便自利”,是在上条见证基础上的发展变化,反过来亦可了解到上条之桂枝附子汤证,当见大便溏,小便不利。今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,若见于服桂枝附子汤之后,说明阳气通,湿邪减,气化已行,不需再用通阳化气走表之桂枝,加用白术健脾燥湿以善其后;若本为大便硬,小便自利,则反映湿重困脾,脾运不健,津液不能还于胃中,故亦当于桂枝附子汤中去桂枝以免走散津液,加白术燥湿健脾引津液还于胃中。
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,与《金匮要略》的白术附子汤组成药味相同,只是剂量不同。本方以温里而达到祛表的目的,为专治皮下水湿寒气而设。白术为脾家之主药,功善去湿痹而行津液,故既可止泻,又可利便。附子去寒邪而温阳气。白术协附子并走皮内,以搜逐在表之寒湿。姜枣调营卫促使药力行于肌表。
服用本方后,或出现身如痹状;或药尽而其人如冒状者,皆勿怪。此乃附子、白术并走皮内,欲逐水气而尚不得除所致,俟病邪得解,则诸证自安。或为增强温化水气的力量,亦可再加桂枝以通阳化气。这样就形成了一方二法,即大便硬,小便自利,则去桂;大便不硬,小便不利,当加桂。本方附子用至三枚其量甚大,故虚弱之人及产妇则宜减量或者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