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73.伤寒胸…

伤寒论第173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伤寒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
黄连汤方:

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,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,洗 大枣十二枚,擘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上热下寒,腹痛欲呕吐的证治。

“伤寒”在此泛指感受外邪,非专指太阳伤寒。“胸中有热”,即胸中有邪热;“胃中有邪气”,在这里指胃中有寒邪。亦有认为“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”,是指胃热肠寒之证。总之是属于上热下寒的病证。上有热,胃失和降而上逆,故恶心而欲呕吐;下有寒则使气血凝滞,故见腹中疼痛。凡寒热错杂之证无不与阴阳的升降失调有关,故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,则下寒者自寒;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,则上热者自热。其治用黄连汤清上温下,平调寒热,以交通阴阳。

黄连汤以黄连清在上之热;同时用干姜温在下之寒;桂枝既能通上下阴阳之气,又能和解在表之余邪;参、草、枣益胃安中,以复中焦之升降;半夏降逆止呕,以和中焦之阴阳,本方实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,故与半夏泻心汤同为辛开苦降甘调之剂。其不同之处,本方用桂枝,功偏于温通,多用治上热下寒、表里不和,而以腹痛为主的病证;半夏泻心汤有黄芩无桂枝,功偏于清热,多用治脾胃不和、升降失常、气机痞塞,以心下痞为主的病证。简言之,本方主治寒热格拒于上下,而泻心汤主治寒热痞塞于中焦。

据临床观察,由于本证属胃中有寒,中阳不能温化,可以出现腹泻下利之证。但此下利与上条之肝胆热滞,疏泄不利所引起的热性下利不同。故在治法上既以黄连汤清上温下而交通阴阳,又以黄芩汤清利肝胆而坚阴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73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73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