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7.伤寒汗…

伤寒论第157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
生姜泻心汤方

生姜四两,切甘草三两,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,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,擘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附子泻心汤,本云加附子。半夏泻心汤,甘草泻心汤,同体别名耳。生姜泻心汤,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,去桂枝、术,加黄连并泻肝法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下利”作“而利”。

生姜泻心汤方。《玉函经》、成无己本:“附子泻心汤”句以下均无。

【音义】噫,音隘,《说文》云:“饱食息也。”

【句释】“干噫食臭”,方有执云:“噫,饱食息也,食臭,毈气也,平人过饱伤食,则噫食臭,病人初瘥,脾胃尚弱,化输未强,虽无过饱,犹之过饱而然也”,即是一般叫的“嗳气”,又叫作“打饱嗳”。“胁下有水气”,即是胃里有停水。“雷鸣”,可能是十二指肠的炎症,即一般叫的“肠鸣”。

【串解】成无己云:“胃为津液之主,阳气之根,大汗出后,外亡津液,胃中空虚,客气上逆,心下痞硬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中焦气未和,不能消谷,故令噫。干噫食臭者,胃虚而不杀谷也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土弱不能胜水也,与泻心汤以攻痞,加生姜以益胃。”

“胃虚”是胃机能衰减,这是噫气的原因,但水在胃里,并不“空虚”,成氏是臆说的。本条主要是胃肠炎症,胃机能障碍,是停水和噫气的原因,炎症蔓延至十二指肠,便雷鸣下利,至于痞硬,可能还有胃扩张的病变,生姜泻心汤确有消炎健胃的作用。

【语译】伤寒表证,已经用发汗剂解除了,只是胃部还痞满,嗳气,带食臭味,肠鸣、腹泻,这是胃肠炎症的并发,可以服用生姜泻心汤。

【释方】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名生姜泻心汤者,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,生姜、半夏散胁下之水气,人参、大枣补中州之虚,干姜、甘草以温里寒,黄芩、黄连以泻痞热,备乎虚水寒热之治,胃中不和,下利之痞,焉有不愈者乎。”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157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57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