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9.伤寒五…

伤寒论第149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。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
半夏泻心汤方

半夏半升,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,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,擘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须大陷胸汤者,方用前第二法。一方用半夏一升。

【校勘】《外台秘要》:本条作“太阳病下之,其脉促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;若心下满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,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也,宜半夏泻心汤主之”。《玉函经》:“发热”下无“者”字;“已”作“以”;“但”作“若”;“不中与之”作“不中复与之也”。

半夏泻心汤方。《外台秘要》:半夏下注有“一方五两”四字。《玉函经》:大枣作“十六枚”。成无己本、《玉函经》:“再煎”作“再煮”。成无己本:“须”字以下十二字无。

【句释】“他药”“蒸蒸”“振”,钱潢云:“他药者,即承气之类,非有别药也。蒸蒸,身热汗欲出之状也,振者,振振然动摇之貌,即寒战也。”

【串解】柯韵伯云:“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症也,呕多虽有阳明症,不可攻之(按:见第204条),若有下症,亦宜大柴胡,而以他药下之,误矣。误下后,有二症者,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,不全发阳,不全发阴,故误下之变,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,偏于半里者,心下痞耳,此条本为半夏泻心而发,故只以痛不痛,分结胸与痞,未及他症。”

据此,本条应分作三段看:

1.“伤寒五六日”至“却发热汗出而解”这一段,是正气充实机体比较健康,虽曾经误下,还没有致于变坏。

2.“若心下满”至“大陷胸汤主之”这一段,是患者本来有水饮证,因误下而引发胸膜炎的结胸证,就是柯氏所说的偏于半表者。

3.最末一段,可能是患者胃向来不健康,因误下而演变成胃炎的痞证,也就是柯氏所谓偏于半里。“复与柴胡汤”一段,可参看第101条。

【语译】患伤寒病到了五六天以上,已经出现了呕吐发热等小柴胡汤证候,没有及时和解表里,反而用泻下剂,幸而病人体质还好,病情没有变坏,这时仍得给以“小柴胡汤”服用,使其身热出汗,和解表里。假如病人素有水饮证,服了泻下剂后便现胸腹部胀满疼痛,这是引动水饮而演变的结胸证,可以用“大陷胸汤”,尽先排水。假如胸腹部只是胀满而不疼痛,这是变成了痞证,小柴胡汤已不中用,应该考虑用“半夏泻心汤”了。

【释方】柯韵伯云:“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、干姜汤也,不往来寒热,是无半表症,故不用柴胡,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,用黄连、干姜之大寒热者,为之两解。”

本方治胃炎、肠炎一类疾病,效颇显著,消炎、健胃、镇痛、镇吐有卓效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149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49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