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2.太阳与…

伤寒论第142条

恽铁樵
恽铁樵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。发汗则谵语、脉弦,五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“五”后,成本、《玉函》有“六”字。

《医宗金鉴》云:太阳与少阳并病,故见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之证。而曰“或”、曰“时如”者,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。病状未定,不可以药,当刺肺俞,以泻太阳,以太阳与肺通也。当刺肝俞,以泻少阳,以肝与胆合也,故刺而俟之,以待其机也。苟不如此,而发其汗,两阳之邪,乘燥入胃,则发谵语。设脉长大,则犹为顺,可以下之。今脉不大而弦,五六日谵语不止,是土病而见木脉也,慎不可下,当刺期门,以直泻其肝可也。

汪琥云:当刺大椎第一间者,谓当刺大椎一穴,在第一椎之间,为背部中行之穴,乃手足三阳、督脉之会,先刺之,以泻太少并病之邪。

丹波元简云:《金鉴》以大椎第一间为肺俞,其说原于成氏。果然,则当曰“第三间”。又《金鉴》载林澜说云“第一间,疑即商阳,在手食指内侧,此乃依有二间、三间穴”而云尔者,尤属牵强。又按后条云“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”,正与此条同义。

《本事方》曰:记一妇人,患热入血室证,医者不识,用补血调气药,涵养数日,遂成血结胸。或劝用小柴胡汤,予曰:‘小柴胡用已迟,不可行也,无已则有一焉,刺期门穴,斯可矣。予不能针,请善针者治之,如言而愈。或者问云,热入血室,何为而成结胸也?予曰:邪气传入经络,与正气相搏,上下流行,或遇经水适来适断,邪气乘虚而入血室,为邪迫上入肝经,肝受邪,则谵言而见鬼,复入膻中,则血结于胸也。何以言之?妇人平居,水当养于木,血当养于肝也。方未受孕,则下行之以为月事,既妊娠,则中蓄之以养胎,及已产,则上壅之以为乳,皆血也。今邪逐血,并归肝经,聚于膻中,结于乳下,故手触之则痛,非汤剂可及,故当刺期门也。

《活人书》:海蛤散,治血结胸。海蛤、滑石、甘草炙各一两、芒硝半两。上为末,每服二钱,鸡子清调下。小肠通利,则胸膈血散,膻中血聚,则小肠壅,小肠壅,膻中血不行,宜此方。小便血数行,更宜桂枝红花汤,发汗则愈。

铁樵按:太阳病麻桂为主,所以驱外来之邪,其驱之法在发汗。少阳则不能发汗,所以不能发汗,因少阳是伏邪,若发汗,徒伤在内之阴液,与在外之卫气。此理已详第二十期《伤寒讲义》。本条为太阳少阳并病之证,亦不能发汗。并病者,太阳之病将并入少阳之谓,是即今人所谓转属病。既是转属病,虽太少两阳并见,而太阳已处宾位。因外表之邪,均将入于半表半里,而成纯粹之少阳证也。惟其少阳为主,故不可发汗。汗之,太阳之邪虽除,只是副病,液体因汗而少,心下愈痞硬,胸结,胃神经起变化。液少则神经失养,阴分既亏,热则愈炽,热炽则神经受炙,凡此皆可以致谵语,故曰慎不可发汗。据朱肱《活人书》云:伤寒结胸欲绝,心膈高起,手不得近。若下后而然者,谓之虚逆,当用枳实理中丸。古今用之如神,可以应手而愈。是则一比较稳妥之法也。又魏荔彤云:考《图穴》,大椎为督脉之穴,居身后,肺俞、肝俞俱属膀胱之穴,次第由大椎而下,同居于背,是太阳行身后之道路也。于此三刺,皆所以泄太阳经表之邪,而于肺、肝、膀胱无涉。诸家牵附,总由不知刺三穴泄经邪之义耳。按:魏氏所谓肺、肝、膀胱,该期门而言。期门为足厥阴经穴,刺之所以泻肝者。计两穴,在巨阙穴旁,同身寸四寸五分。巨阙是任脉穴,在脐上,同身寸六寸五分。

据此,是刺可以导伏邪使出,而不伤阴液,与汗不同,故不可汗而可刺。

上一章:陈修园·伤寒论第14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