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杂病论…

辨淤血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

黄竹斋
黄竹斋

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淤血。

赵以德曰:是证淤血,何邪致之耶?《内经》有堕恐恶血留内,腹中满胀不得前后;又谓大怒则血菀于上。是知内外诸邪,凡有所搏积而不行者,即为淤血也。唇者脾之外候,舌者心之苗;脾脉散舌下,胃脉环口旁;心主血,脾养血,积则津液不布,是以唇痿舌青也。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热不在内,故但欲漱以润其燥耳。脉大为热,迟为寒,今无寒热之病而微大者,乃气并于上,故胸满也。迟者血积膈下也,积在阴经之隧道,不似气积于阳之盲膜,然阳道显,阴道隐,气在盲膜者则壅胀显于外,血积隧道闭塞而已,故腹不满。因闭塞自觉其满,所以知淤血使然也。

魏念庭曰:唇痿者,色白而不泽也。

《药征》:按诊血证,其法有三焉:一曰少腹硬满而小便利者,此为有血,而不利者,为无血也;二曰病人不腹满而言腹满也;三曰病人喜忘,屎虽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此为有血也。仲景诊血证之法,不外于兹矣。

病人如有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淤血也,当下之,宜下淤血汤。

赵以德曰:血阴也,配于阳,神得之以安,气得之以和,咽得之以润,经脉得之以行, 身形之中不可须臾离也。今因血积,神无以养则烦,气无以和则满,口无以润则燥,脾胃无 以泽则渴,是皆阳生所配,荣卫不行,津液不化,而为是病也。非阳之自强而生热者,故曰如热状。

尤在泾曰:如有热状,即下所谓烦满,口干燥而渴也。脉无热,不数大也,有热证而无 热脉,知为血淤不流,不能充泽所致,故曰此为阴伏。阴伏者,阴邪结而伏于内也,故曰当下。

徐忠可曰:仲景论妇人有淤血。以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,则此所谓唇痿口燥,即口干燥,足证淤血无疑矣。然前一证言漱水不欲咽,后一证又言渴,可知淤血证不甚则但漱水,甚则亦有渴者,盖淤久而热郁也。

下淤血汤方

大黄

(三两)

桃仁

(二十枚)

䗪虫

(二十枚,去足)

上三味,末之,炼蜜和丸,以酒一升,水一升,煮取八合,顿服之,血下如豚肝愈。

尤在泾曰:大黄、桃仁、䗪虫下血之力颇猛,用蜜丸者,缓其性不使骤发,恐伤上二焦也。酒煎顿服者,补下治下制以急,且去疾惟恐不尽也。

《医林改错》:下淤血汤治血臌腹大,腹皮上有青筋是。

膈间停留淤血,若吐血色黑者,桔梗汤主之。

膈间停留淤血,即首节所谓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之证也。李时珍云:仲景治肺痈唾脓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清肺,甘温泻火,又能排脓血,补内漏。故此用之以治胸膈淤血,及吐血色黑之病也。

桔梗汤方

(见少阴病)

吐血不止者,柏叶汤主之;黄土汤亦主之。

程云来曰:中焦受气取之,变化而赤是谓血。血者内溉脏腑,外行肌肤,周流一身,如源泉之混混。得热则迫血妄行而作吐衄,即后泻心汤之证是也。得寒则不与气俱行,渗于胃中而作吐,故有随渗随出而令不止。《内经》曰:太阳司天,寒淫所胜,血变于中,民病呕血。则寒亦令吐血也。柏叶汤者,皆辛温之剂,《神农经》曰:柏叶主吐血,干姜止唾血,艾叶止吐血。马通者,白马屎也,凡屎必达洞肠乃出,故曰通。亦微温,止吐血。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,使血归经,遵行隧道而血自止。黄土汤者,灶中黄土得火气则性温,用以止血为君;附子辛热,主血瘕为臣,地黄、阿胶益阴血为佐;黄芩之苦以坚之,甘草、白术之甘以缓之为使。

陈修园曰:吐血无止法,强止之则停淤而变证百出,惟导其旧经,是第一法。

合信氏曰:吐血之原由于胃,其血棕黑而臭秽,多至一斤或半斤者。盖胃中回管多过脉 管,迥管之血色紫,泄出在胃,胃之酸汁能令血色变黑故也。

柏叶汤方

柏叶

(三两)

干姜

(三两)

艾叶

(三把)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取马通汁一升,合煮,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陈修园曰:马粪用水化开,以布滤,澄清,为马通水。如无,以童便代之。

魏念庭曰:柏叶性轻质清,气香味甘,治上部滞腻之圣药也。血凝于胸肺方吐,开斯行,行斯下注不上越矣。佐以姜、艾之辛温,恐遇寒而又凝也。合以马通汁破宿血,养新血,止吐衄有专攻也。

《千金方》曰:治吐血内崩、面色如土方。

(即本方)

黄土汤方

灶中黄土

(半斤)

甘草

(三两)

地黄

(三两)

白术

(三两)

附子

(三两,炮)

阿胶

(三两)

黄芩

(三两)
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胶令烊,分温三服。

尤在泾曰:黄土温燥入脾,合白术、附子以复健行之气;阿胶、生地黄、甘草以益脱竭之血;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后,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,所谓有制之师也。

《张氏医通》:黄土汤治阴络受伤,血从内溢,先血后便;及吐血、衄血色淤晦者;并主产后下痢。

(即本方)

心气不足,吐血,若衄血者,泻心汤主之。

尤在泾曰:心气不足者,心中之阴气不足也。阴不足则阳独盛,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。大黄、黄连泻其心之热,而血自宁。

徐忠可曰:吐血有因病久上热烦咳而致者,有因极饮过度者。若因心虚,虚则热收于内,而火盛烁阴,涌血上逆,出于清道为衄,出于浊道为吐,则主心气不足论治。故以黄连清其热,大黄下其淤。而曰泻心汤,谓病既浸心恐因循则酿祸也。

程云来曰:心主血,心气不足而邪热乘之,则迫血妄行,故有吐衄之患。夫炎上作苦, 故《内经》曰:苦先入心。大黄、黄连之苦,以泄心之邪热。盖古人之法,阴虚则泻其阳, 阳虚则泻其阴。今心气不足,是荣卫之气有余也,故大泻其气以平之。《难经》十四难曰:损其心者,调其荣卫;《内经》曰:调其气使其平也。今心气不足乃泻其有余者,则脏气和平,诸疾不作矣。

泻心汤方

大黄

(二两)

黄连

(一两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之。

陈修园曰:此为吐衄之神方也。妙在以黄连之苦寒泻心之邪热,即所以补心之不足;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稍停余淤,致血愈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,且釜下抽薪,而釜中之水自无沸腾之患。

下血,先便而后血者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

程云来曰:先便后血,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。《内经》曰:结阴者便血一升,再结二升,三结三升。以阴气内结,不得外行,血无所禀,渗入肠间,故《上经》曰: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、便血。夫肠有夹层,其中脂膜联络,当其和平则行气血,及其节养先宜,则血以夹层深入肠中,非从肠外而渗入肠中,渗而即下则色鲜,渗而留结则色黯。《内经》曰:阴脉不和,则血留之。用黄土、附子之气厚者,血得温即循经而行也。结阴之属,宜于 温补者如此。

尤在泾曰:下血先便后血者,由脾虚气寒,失其统御之权,而血为之不守也。脾去肛门远,故曰远血。

《金鉴》曰:远血即古之所谓结阴,今之所谓便血也。

下血,先血而后便者,此近血也,赤豆当归散主之。

程云来曰:先血后便,此《内经》所谓饮食不节,起居不时,则阴受之,阴受之则入五脏,为肠澼下血之属。故用当归以和血脉,赤豆以清脏毒。

尤在泾曰:下血先血后便者,由大肠伤于湿热,而血渗于下也。大肠与肛门近,故曰近血。赤小豆能行水湿,解热毒;当归引血归经,且举血中陷下之气也。

《金鉴》曰:近血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,今之所谓脏毒、肠风下血也。

赤豆当归散方

(见狐惑病)

师曰:病人面无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,必衄血;脉浮而弱,按之则绝者,必下血,烦咳者,必吐血。

赵以德曰:面色者,血之华也,血充则华鲜。若又寒热,则损其血,致面无色也。今无寒热,则自上下去血而然矣。夫脉浮以候阳,沉以候阴,只见沉弦,浮之绝不见者,是无阳 也,无阳知血之上脱。脉止见浮弱,按之绝无者,是无阴也,无阴知血之下脱。烦咳吐血者,心以血安其神,若火扰乱,则血涌神烦,上动于膈则咳,所涌之血因咳而上越也。然则沉之无浮,浮之无沉,何便见脱血之证乎?以其面无色而脉弦弱也。衄血阳固脱矣,然阴亦损,所以浮之亦弱。经曰弱者血虚。脉者血之府,宜其脱血之处则无脉,血损之处则脉弦弱也。

尤在泾曰:面无色血脱者,色白不泽也;无寒热,病非外感也。衄因外感者,其脉必浮 大,阳气重也;衄因内伤者,其脉当沉弦,阴气厉也。虽与尺脉浮不同,其为阴之不靖一也。若脉浮弱、按之绝者,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。烦咳者,血从上溢而心肺焦躁也。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。

从春至夏衄血者,属太阳也;从秋至冬衄血者,属阳明也。

李珥臣曰:衄血出于鼻,手太阳经上䪼抵鼻,目下为颙,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,鼻与脑通。手阳明经挟鼻孔,足阳明经起鼻交额中,四经皆循鼻分,故皆能致衄。太阳行身之表,经云太阳为开,是春生夏长。阳气在外有开之义,故春夏衄者太阳。阳明行身之里,经云阳明为阖,是秋敛冬藏,阳气在内,有藏之义,故秋冬衄者阳明。

尤在泾曰: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,则为吐;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,则为衄。故衄病皆 在阳经,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,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。少阳之脉不入鼻頞,故不主衄也。

按:论云太阳病脉浮紧,不发汗,其人发烦、目瞑,头痛则衄。此衄从太阳部分,自督 脉循脑膜而下,排泄于鼻之候也。又云:阳明病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此衄从 阳明部分,自胃脉循颈咽而上,排泄于鼻之候也。

尺脉浮,目睛晕黄者,衄未止也。黄去,睛慧了者,知衄已止。

尤在泾曰:尺脉浮,知肾有游火;目睛晕黄,知肝有畜热。衄病得此,则未欲止。盖血 为阴类,为肾肝之火热所逼而不守也。若晕黄去,目睛且慧了,知不独肝热除,肾热亦除矣,故其衄今当止。

徐忠可曰:慧了者,清爽也。

夫吐血,咳逆上气,其脉数而有热,不得卧者,死。

按:此节及下节依《金匮要略》补。

徐忠可曰:凡吐血先由阳虚,后乃阴虚,至阴虚而火日以盛,有灼阴之火,无生阴之阳。咳则肺气耗散,逆而上气则肝挟相火上乘。脉数有热则无阴;不得卧则夜卧血不归肝,而木枯火㦓,君火变为燥火。阴阳俱亏,凶证相并,有立尽之势,故曰死。

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
徐忠可曰: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,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。其有酒客而致咳,则肺 伤已极,又为咳所击动,必致吐血。故曰极饮过度所致,则治之者,当以清酒热为主也。

问曰:寸口脉微浮而涩,法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出者云何?师曰: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,此名金疮。无脓者,王不留行散主之;有脓者,排脓散主之,排脓汤亦主之。

尤在泾曰:血与汗皆阴也,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,故脉浮微而涩。经云: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兹不汗出而身有疮,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,与汗出不至者,迹虽异而理则同也。金疮,金刃所伤而成疮者。经脉斩绝,荣卫沮弛。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,荣卫相贯而后已。王不留行散则行气血、和阴阳之良剂也。排脓散、排脓汤,亦行气血、和荣卫之剂。

王不留行散方

王不留行

(十分,烧)

蒴藋细叶

(十分,烧)

桑根白皮

(十分,烧)

黄芩

(二分)

甘草

(十八分)

蜀椒

(三分,去目)

厚朴

(二分)

干姜

(二分)

芍药

(二分)

上九味,为散,饮服方寸匕。小疮即粉之,大疮但服之,产后亦可服。

魏念庭曰:金疮虽不原于脏腑而有伤于荣卫,则脏腑亦受病也。主之以王不留行散,以王不留行为君,专走血分,止血收痛而且除风散痹,是收而兼行之药,于血分最宜也;佐以 蒴藋叶与王不留行性共甘平,入血分、清火毒、祛恶气。倍用甘草以益胃解毒,芍药、黄芩 助清血热、川椒、干姜助行血淤,厚朴行中带破,惟恐血乃凝滞之物,故不惮周详也;桑根白皮性寒,同王不留行、蒴藋细叶烧灰存性者,灰能入血分止血也,为金疮血流不止者设也。小疮则合诸药为粉以敷之,大疮则服之,治内以安外也。产后亦可服者,行淤血也。

排脓散方

枳实

(十六枚)

芍药

(六分)

桔梗

(二分)

上三味,杵为散,取鸡子黄一枚,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,揉和令相得,饮和服之,日一服。

魏念庭曰:排脓散一方,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。枳实为君,用在开痰破滞,佐以芍药凉血息热,桔梗降气宽胸,济以鸡子黄滋阴消火邪之毒。火郁于内,应远苦寒,而又善 具开解调济之用,诚良法也。

按: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,桔梗开气分之结而不损阳,枳实导水以消肿,鸡黄调胃以护心安神,允为排脓化毒之良剂也。

《张氏医通》:排脓散治内痈,脓从便出。

(即本方)

排脓汤方

甘草

(二两)

桔梗

(三两)

生姜

(一两)

大枣

(十枚)

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温服五合,日再服。

魏念庭曰:排脓汤一方,尤为缓治。盖上部胸喉之间,有欲成疮痈之机,即当急服也。 甘草、桔梗,即桔梗汤也,已见用肺痈病中;加生姜、大枣以固胃气,正盛而邪火斯易为解 散也。疮痈未成者服之则可开解,已成者服之,则可吐脓血而愈矣。

《张氏医通》:排脓汤治内痈,脓从呕出。

(即本方)

诸脉浮数,法当发热,而反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

周禹载曰:病之将发,脉必兆之。夫浮数阳也、热也,浮数兼见为阳中之阳,是其热必尽显于外矣。而反洒淅恶寒,证不相应何哉?必其气血凝滞,荣卫不和,如经所谓荣气不从。逆于肉理,乃生痈肿;阳气有余,荣气不行,乃发为痈是也。况其身已有痛处乎!夫脉之见者阳也,其将发而痛者,亦属阳,故曰:当发其痈。

《金鉴》曰:诸脉浮数,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。

唐容川曰:当发其痈,不但托之起,并言消之去也。盖起发是发,发散亦是发。仲景留 此一字,开千古法门。

脉滑而数,数则为热,滑则为实;滑即属荣,数即属卫,荣卫相逆。则结为痈;热之所过,则为脓也。排脓散主之;排脓汤亦主之。此节依湆古本补。

邹润庵曰:排脓散即枳实、芍药加桔梗、鸡子黄;排脓汤即桔梗汤加姜、枣也。排脓何必取桔梗?盖皮毛者,肺之合,桔梗入肺畅达皮毛,脓自当以出皮毛为顺也。散之所至者深, 汤之所至者浅。枳实芍药散本治产后淤血腹痛,加桔梗鸡子黄为排脓散、是知所排者结于阴 升、血分之脓。桔梗汤本治肺痈,吐脓喉痛,加姜、枣为排脓汤,是知所排者,阳分、气分 之脓矣。

师曰:诸痈肿者,欲知有脓无脓,以手掩肿上,热者为有脓;不热者,为无脓也。

周禹载曰:邪客经络则血必至于泣,泣则卫气归之,不得反复,于是寒郁则化热,热胜 则肉腐而为脓。欲知成与否,以手掩其上,热则透出,否则未也。师之所以教人者,盖已成欲其溃,未成托之起也。

魏念庭曰:师又就疮痈病机深浅以示之,曰诸痈肿以有脓者为热盛,然脓出而热外泄, 则热浅而病轻;以无脓者为热伏,致脓不成而热内攻,反热深而病重。此即经言痈疽之分类也。

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,脉数,此为肠内有痈也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

黄坤载曰:夫肠痈者,痈之内及六腑者也。血气凝涩,外不华肤,故其身甲错,肠胃痞胀,故腹皮紧急;壅肿在内;故按之濡,塌形如肿状,其实肌肤未尝肿硬也;病因肠间痈肿, 腹内原无积聚,淤热在里,故身上无热,而脉却甚数,此为肠内有痈也。《灵枢》痈疽篇: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,血涩则不通,不通则甲错,卫气归之,不得复反,故痈肿;寒气化为热,热甚则腐肉,肉腐则为脓。是痈成为热而其先则寒也。寒非得湿则不凝,薏苡附子败酱散。薏苡去湿而消滞,败酱破血而消脓,附子温寒而散结也。

陈修园曰:此为小肠痈而出其方治也。

薏苡附子败酱散方

薏苡仁

(十分)

附子

(二分)

败酱

(五分)

上三味,杵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煮减半,去滓,顿服,小便当下血。

魏念庭曰:内热生痈,痈在肠间,主之以薏苡附子败酱散。薏苡下气则能泄脓、附子微 用,意在直走肠中,屈曲之处可达;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。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,小便 者,气化也,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,滞者可行,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,肠痈可已矣。顿服者,取其快捷之力也。

《圣惠方》:治肠痈,皮肉状如蛇皮,及如错,小腹坚,心腹急方。

(即本方)

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,此为肠外有痈也。其脉沉紧者,脓未成也,下之当有血;脉洪数者,脓已成也,可下之,大黄牡丹汤主之。

尤在泾曰:前之痈在小肠,而此之痈在大肠也。大肠居小肠之下,逼处膀胱,致小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,而实非膀胱为害,故仍小便自调也,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,大肠 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,故彼脉数身无热,而此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也。脉沉紧者,邪暴 遏而荣未变,脉洪数者,毒已聚而荣气腐。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,故曰有脓者 当下脓,无脓者当下血。

周禹载曰:《内经》曰:肠痈为病不可惊,惊则肠断而死。故患此者,坐卧转侧,理宜徐缓,少饮稀粥,毋失调养斯善。

《千金方》:凡肠痈,其状两耳轮文理甲错,初患腹中苦痛,或绕脐有疮如粟,皮热便脓血出,似赤白下,不治必死。

大黄牡丹汤方

大黄

(四两)

牡丹

(一两)

桃仁

(五十个)

冬瓜子

(半升)

芒硝

(三合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之。有脓者当下脓,无脓者当下血。

程云来曰:上证痈在小肠,以小肠在上,痈近于腹则位深,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肿形,故用前汤导其毒从小便而出。此证痈在大肠,以大肠在下,痈隐少腹其位浅则有痞肿之形, 其迹易按,故用大黄牡丹汤排其脓血,从大便而下也。诸疮疡痛,皆属心火,大黄、芒硝用 以下实热;血败肉腐则为脓,牡丹、桃仁用以下脓血;瓜子味甘寒,雷公云,血泛经过饮调 瓜子,则瓜子亦肠胃中血分药也,故《别录》主溃脓血,为脾胃中内壅要药,想亦本诸此方。

《张氏医通》:肠痈下血,腹中疞痛,其始发热恶寒。欲验其证,必小腹满痛,小便淋涩,反侧不便,即为肠痈之确候。无论已成未成,俱用大黄牡丹汤加犀角急服之。

浸淫疮,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;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。

黄坤载曰:《素问》玉机真藏论:夏脉太过,则令人身热而肤痛,为浸淫。气交变大论:岁火太过,身热骨痛而为浸淫。《灵枢》痈疽篇:发于手足上下名曰四淫。四淫者,疮之淫溢于四肢,即浸淫疮之谓也。热毒浸淫,从口流向四肢者,毒散于外,故可治,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毒结于内,故不可治。

魏念庭曰:浸淫疮者,热邪而兼湿邪,客于皮肤,浸淫传染也。虽表分之病,而其人里分湿热可知矣。湿则阳气必不旺,热则阴血必受亏,所以治疗之间,亦必细审疮势衰盛开聚之故,而后可施医药之方。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,热开而湿散也,可以清其热,除其湿 而治之;如先起四肢,渐上头面,及于口里,是湿热二邪相溷,上甚之极热无能开而结,湿 无能散而聚耳,所以决其不可治也。不可治者,难治之义,非当委之不治也。

浸淫疮,黄连粉主之。

尤在泾曰: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,故取黄连为粉粉之。苦以燥湿,寒以除热也。

《巢氏病源》浸淫疮候: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,初生甚小,先痒后痛而成疮, 汁出侵溃肌肉,浸浮渐阔乃遍体。其疮若从口出流散四肢者轻,若从四肢生,然后入口者则 重,以其渐渐增长,因名浸淫也。

《千金方》:浸淫疮者,浅搔之蔓延长不止搔痒者,初如疥,搔之转生汁相连者是也。疮表里相当,名浸淫疮。

黄连粉方

黄连

(十分)

甘草

(十分)

上二味,捣为未,饮服方寸匕,并粉其疮上。

陈修园曰:黄连为粉外敷之,甚者亦内服之。诸疮痛痒,皆属心火,黄连苦寒泻心火,所以主之。

按:甘草能清热解毒,祛湿扶正,为疮家要药,故加之。

专题:伤寒杂病论会通
来源: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
上一章:目录
下一章:辨胸痹病脉证并治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