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杂病论…

辨胸痹病脉证并治

黄竹斋
黄竹斋

师曰:夫脉当取太过不及,阳微阴弦,即胸痹而痛,所以然者,责其极虚也。今阳虚,知在上焦,胸痹而痛者,以其阴弦故也。“阳虚”,湆本作“阳微”。

徐忠可曰:此言治病当知虚之所在,故欲知病脉当先审脉中太过不及之形,谓最虚之处,即是容邪之处也。假令关前为阳,阳脉主阳,阳而微虚也;关后为阴,阴脉主阴,阴而弦虚邪也。然弦脉为阴之所有,虽云弦则为减,虚未甚也。阳宜洪大而微,则虚之甚矣,虚则邪乘之,即胸痹而痛。痹者,胸中之阳气不用也;痛者,阳不用则阴火刺痛也。然则不虚,阴火何能乘之,故曰:所以然者,责其极虚,然单虚不能为痛,今阳微而知虚在上焦。其所以胸痹心痛,以尺中之弦,乃阴中寒邪乘上焦之虚,则为痹、为痛,是知虚为致邪之因,而弦乃袭虚之邪也。但虽有邪亦同归于虚,阳微故也。

周禹载曰:痹者,痞闷而不通也。经云通则不痛,故惟痛为痹。而所以为痹者,邪入之,其所以为邪入者,正先虚也。故曰脉取太过不及,不及为阳微,太过即阴弦;阳虚故邪痹于胸,阴盛故心痛。乃知此证总因阳虚,故阴得以乘之。设或不弦,则阳虽虚而阴不上干可知也。然胸痹有微甚之不同,则为治因亦异,微者但通上焦不足之阳,甚者且驱其下焦厥逆之阴。通阳者,以薤白、白酒、半夏、桂枝、人参、杏仁之属,不但苦寒不入,即清凉尽屏,盖以阳通阳,阴分之药不得予也。甚者用附子、乌头、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,惟阴退而阳可以渐复耳,可不留意乎!

《金鉴》曰:胸痹之病,轻者即今之胸满,重者即今之胸痛也。

《灵枢》本脏篇:胸大则多饮,善病胸痹。

徐灵胎曰:近人患心胃痛者甚多,十人之中必有二三,皆系痰饮留于心下,久成饮囊,发作轻重疏数虽各不同,而病因一辙,治法以涤饮降气为主。

平人无寒热,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

程云来曰:经曰趺阳脉微而紧,紧则为寒,微则为虚,微紧相搏则为气短,此因于虚寒而短气也。经曰短气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,是因于实热而短气也。若平人无以上寒热二证,但短气不足以息,则胸中有邪阻隔,为上焦实也。

李珥臣曰:上节云责其极虚,此又云实何也!经云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留而不去,其病为实是也。

《伤寒明理论》:短气者,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,似喘不摇肩,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。

胸痹,喘息咳唾,胸背痛,寸脉沉迟,关上小紧数者,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。

周禹载曰:寒浊之邪滞于上焦,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,塞其前后阴阳之位,遂令为喘息,为咳唾,为痛,为短气也。阴寒凝泣,阳气不复自舒,故沉迟见于寸口,理自然也。乃小紧数复显于关上者何耶?邪之所聚,自见小紧,而阴寒所积,正足以遏抑阳气,故反形数。然阳遏则从而通之,栝蒌实最足开结豁痰,得薤白白酒佐之,既辛散而复下达,则所痹之阳自通矣。

按:程云“数”字误;沈云岂有迟数二脉。同见之理,存参。

栝蒌薤白白酒汤方

栝蒌实一枚

(捣)

薤白半斤  白酒七升

上三味,同煮,取二升,分温再服。

赵以德曰:栝蒌性润,专以涤垢腻之痰,薤白臭秽,用以通秽浊之气,同气相求也。白酒,熟谷之液,色白上通于胸中。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。

按:白酒是酒之贮久面生白华而味酸者,故用之以散胸痹之淤结。

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

尤在泾曰:胸痹不得卧,是肺气上而不下也;心痛彻背,是心气塞而不和也。其痹为尤甚矣!所以然者,有痰饮以为之援也。故于胸痹药中,加半夏以逐痰饮。

栝蒌薤白半夏汤方

栝蒌实一枚

(捣)

薤白三两  半夏半升  白酒一斗

上四味,同煮,取四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周禹载曰:经云昼行于阳则寤,夜行于阴则寐,然则不得卧,以气之行于阳而不行阴故也。经以小半夏汤覆杯即卧,非半夏为得寐药也,特以草生于夏,夏半为一阴初生,由阳入阳,使气归于肝而血亦入焉。故于本汤增此一味而能事毕矣,可不谓神乎!

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者,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;桂枝人参汤亦主之。

魏念庭曰:胸痹自是阳微阴盛矣,心中痞气,气结在胸,正胸痹之病状也。再连胁下之气俱逆而抢心,则痰饮水气俱乘阳寒之邪动而上逆,胸胃之阳气断难支拒矣。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,行阳开郁、温中降气,犹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气味,俾缓缓荡除其结聚之邪也。再或虚寒已甚,无敢恣为开破者,故桂枝人参汤亦主之,以温补其阳,使正气旺而邪气自消也。

张路玉曰:二汤一治胸中实痰外溢,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;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,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。一病二治,因人素禀而施,两不移易之法也。

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

枳实四枚  薤白半斤  桂枝一两  厚朴四两  栝蒌实一枚

(捣)

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,去滓,内诸药,煮数沸,分温三服。

陈灵石曰:枳实、厚朴泄其痞满,行其留结,降其抢逆;得桂枝化太阳之气而胸中之滞自开。以此三药与薤白、栝蒌之专疗胸痹者而同用之,亦去疾莫如尽之旨也。

桂枝人参汤方见太阳病下

程云来曰:此即理中汤也。中气强则痞气能散,胸满能消,胁气能下。人参、白术所以益脾;甘草、干姜所以温胃,脾胃得其和,则中焦之气开发而胸痹亦愈。加桂枝者,所以助心之阳,而散其上焦阴霾之邪也。

胸痹者,胸中气塞或短气者,此胸中有水气也,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;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。

《金鉴》曰:胸痹胸中急痛,胸痹之重者也;胸中气塞,胸痹之轻者也。胸为气海,一有其隙,若阳邪干之则化火,火性气开,不病痹也。若阴邪干之则化水,水性气阖,故令胸中气塞,短气不足以息,而为胸痹也。水盛气者,则息促,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,以利其水,水利则气顺矣。气盛水者,则痞塞,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,以开其气,气开则痹通矣。

唐容川曰:气塞者,谓胸胃中先有积气阻塞,而水不得下,有如空瓶中全是气,欲纳水入,则气反冲出,不肯容水之入,此为气塞之形也。以泄其气为主,气利则水利,故主枳橘以行气。短气者,谓胸中先有积水停滞,而气不得通,肺主通调水道,又司气之出入,水道不通则碍其呼吸之路,故短气也。当以利水为主,水行则气通,故主苓杏以利水。

茯苓杏仁甘草汤方

茯苓二两  杏仁五十个  甘草一两

(炙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差,更服。

程云来曰:膻中为气之海,痹在胸中则气塞短气也。《神农经》曰:茯苓主胸胁逆气,杏仁主下气,甘草主寒热邪气。为治胸痹之轻剂。

《肘后方》:治胸中痞塞,短气幅者。

(即本方)

《千金方》:治有淤血者,其人善忘,不欲闻人声,胸中气塞短气方。

(即本方)

橘皮枳实生姜汤方

橘皮一斤  枳实三两  生姜半斤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魏念庭曰:再或塞阻之甚,方用橘皮为君开郁行气,枳实除坚破积,生姜温中散邪。较前法从急治其标,亦未失治本之意也。

《肘后方》:治胸痹,胸中幅幅如满噎塞,习习如痒,喉中涩燥唾沫。

(即本方)

胸痹时缓时急者,薏苡附子散主之。

程云来曰: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,痛极则神归之,神归之则气聚,气聚则寒邪散,寒邪散则痛缓。此胸痹之所以有缓急者,亦心痛去来之义也。薏苡仁以除痹下气,大附子以温中散寒。

薏苡附子散方

薏苡仁十五两  大附子十枚

(炮)

上二味,杵为散,日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魏念庭曰:薏苡下气宽胸,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。

胸痹心中悬痛者,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。

魏念庭曰:胸痹气塞则逆,逆则诸气随之上逼于心,心为邪气所侵,斯悬而痛,俱为阳微而邪痞之故也。主之以桂枝生姜枳实汤,无非升阳散邪、开郁行气之治也。为胸痹而心痛者立法也。

桂枝生姜枳实汤方

桂枝五两  生姜三两  枳实五枚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尤在泾曰:心悬痛,谓如悬物动摇而痛,逆气使然也。桂枝、枳实、生姜,辛以散逆,苦以泄痞,温以祛寒也。

《肘后方》:治心下牵急懊痛方。

(即本方)

胸痹,胸痛彻背,背痛彻胸者,乌头赤石脂丸主之。

尤在泾曰:心痛彻背,阴寒之气遍满阳位,故前后牵引作痛。沈氏云:邪感心包,气应外俞,则心痛彻背;邪袭背俞,气从内走,则背痛彻心;俞脏相通,内外之气相引,则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。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,其俞注于心,故相引而痛是也。乌、附、椒、姜同小协济,以振阳气而逐阴邪;取赤石脂者,所以安心气也。

《金鉴》曰: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,故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剂治之;此条心痛彻背、背痛彻心,是连连痛而不休,则为阴寒邪甚,浸浸乎阳光欲熄,故以乌头赤石脂丸主之。方中乌、附、椒、姜一派大辛大热,别无他顾,峻逐阴邪而己。

乌头赤石脂丸方

乌头一两  蜀椒一两  附子半两  干姜一两  赤石脂一两

上五味,末之,蜜为丸,如梧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。不知稍增,以知为度。

程云来曰:上证必有沉寒在胃而虫动于膈,故用乌、附、石脂以温胃,干姜、蜀椒以杀虫。

《外台秘要》:此方丹阳有隐士出山,云得华佗法,若久心痛,每旦服三丸,稍加至十丸,尽一剂,遂终身不发。

九种心痛,九痛丸主之。兼治卒中恶,腹胀痛,口不能言;又治连年积冷,流注,心胸间,并冷冲上气;亦治落马、坠车、淤血等疾。

(此节依涪古本及《金匮要略》补。)

程云来曰:九痛者,一虫心痛、二注心痛、三风心痛、四悸心痛、五食心痛、六饮心痛、七冷心痛、八热心痛、九去来心痛。虽分九种,不外积聚、痰饮、结血、虫注、寒冷而成。附子、巴豆散寒冷而破坚积;狼牙、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;干姜、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,相将治九种之心痛。巴豆除邪杀鬼,故治中恶,腹胀痛,口不能言;连年积冷,流注心胸痛,冷气上冲,皆宜于辛热。辛热能行血破血,落马、坠车、凝血积者,故并宜之。

九痛丸方

附子三两

(炮)

生狼牙一两

(炙香)

(《千金方》用生狼毒四两)

巴豆一两

(去皮心,熬,研如脂)

人参一两  干姜一两  吴茱萸一两

上六味,末之,炼蜜丸如梧子大,酒下,强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,弱者二丸。忌口如常法。

胸痹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者,旋覆花汤主之,

尤在泾曰: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胸者肺之位,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。以肺犹橐龠,抑之则气反出也。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,欲痹着之气得热则行,迨既痹则亦无益矣。旋覆花咸温下气散结,新绛和其血,葱叶通其阳。结散阳通,气血以和,而痹愈肺亦和矣。

旋覆花汤方

旋覆花三两  葱十四茎  新绛少许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

《别录》:绛,茜草也。

胸痹,心下悸者,责其有痰也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
赵以德曰:悸者,心中惕惕然动,怔忡而不安也。或因形寒饮冷得之。夫心主脉,寒伤荣则脉不利,饮冷则水停,水停则中气不宣,脉不利,由是心火郁而致动。用麻黄以散荣中寒,半夏以散心下水耳。

半夏麻黄丸方

半夏  麻黄各等分

上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,如小豆大,饮服三丸,日三服。

徐忠可曰:悸则为阴邪所困而心气不足。阴邪者,痰饮也,故以半夏主之,而合麻黄,老痰非麻黄不去也。每服三丸,日三服,以渐去之。静伏之痰,非可骤却耳。

《肘后方》:治人心下虚悸方。

(即本方)

《张氏医通》:半夏麻黄丸治寒饮停蓄作悸,脉浮紧者。

(即本方)

专题:伤寒杂病论会通
来源: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
上一章:目录
下一章: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