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一作汗出。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结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结胸者,项亦强,如柔
大陷胸丸方
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,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,去皮尖,熬黑
上四味,捣筛二味,内杏仁、芒消,合研如脂,和散,取如弹丸一枚,别捣甘遂末一钱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温顿服之。一宿乃下。如不下,更服,取下为效。禁如药法。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:“病”字上冠有“夫”字;“痞”下有“也”字,成无己本亦有“也”字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”句作“病发于阴,而反汗之”。《诸病源候论》“痞”字作“否”。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项”上有“其”字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“痓”作“痉”。《玉函经》、成无己本:“结胸者”句下,均析作另条。
大陷胸丸方。《玉函经》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《外台秘要》:白蜜都为“一两”。
【句释】“痞”,《诸病源候论》云:“痞者,心下满也”,《增韵》云“气隔不通”,临床上一般以心下妨闷,不饥不食的现象,便称作“痞”,常为胃炎的症状。“柔痓”,即柔痉,即桂枝加葛根汤证(第14条),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太阳病发热而汗出,而不恶寒,名曰柔痓”,柯韵伯云:“头不痛而项犹强,不恶寒而头汗出,故如柔痉状”。
“弹丸”,《本草·序例》引陶氏云:“凡云弹丸及鸡子黄者,以四十梧子准之。”
【串解】钱潢云:“发于阳者,邪在阳经之谓也,发于阴者,邪在阴经之谓也,反下之者,不当下而下也,两反下其义迥别,一则以表邪未解,而曰反下,一则以始终不可下,而曰反下也,因者,因误下之虚也。”
程应旄云:“结胸而至项亦强,如柔痉状,如邪液布满胸中,升而上阻,更不容一毫正液和养其筋脉矣。胸邪至此,紧逼较甚,下之则和,去邪液,即所以和正液也。改大陷胸汤为大陷胸丸,峻治而行以缓,得建瓴之势,而复与邪相当,是其法也。”
阳证误下,演变为“结胸”,阴证误下,演变为“痞”,这是举例,不能肯定,所以第149条、15l条、158条、164条的痞证,都是由阳证误下而演变的。至于阴证误下,轻微的演变固然亦可以成痞,而严重的往往是亡阳虚脱,不能不留意。胸膜炎症亦有放射至肩颈部的,所以项强如柔痉状,势必用“陷胸丸”排泄其渗出物,减少有毒物质对机体的刺激。
【语译】假如是发热恶寒的阳证热证而被误下了,可能引起胸膜炎的“结胸证”;假如是无热恶寒的阴证寒证而被误下了,可能引起胃炎的“痞证”。所以一般的“结胸证”,往往都是由于错误地用泻下剂太早的关系。“结胸证”剧烈时,病毒放射到肩颈部,还会发生强直痉挛等柔痉般的症状,势必要用大陷胸丸一类的方剂来排泄它的渗出物及其有毒物质。
【释方】陆渊雷云:“葶苈、杏仁、甘遂,皆为逐水药,而甘遂最峻,其力遍于全身,葶苈较缓,其力限于胸部,浮肿清涕,咳逆喘鸣者,用葶苈之证也,杏仁之效用,略如葶苈,而性则尤缓,胸膜囊中浆液多者,不但硬痛,且压迫心脏,易其位置,故本方合三味以逐水,佐之以硝黄者,引使水毒从大肠排泄,佐之以白蜜者,所以助药毒也,前贤于白蜜、甘草,每谓药力太峻,以此缓之,虽然,果嫌药力太峻,何不小其剂,减其味,而乃以他药缓之耶,且如甘草粉蜜汤,草蜜之外,仅有一味粉,亦将谓粉之力太峻,而以草蜜缓之耶,斯不然矣。”
白蜜、甘草本身亦有解毒强心作用,古人的经验,今人的实验都不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