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10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10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太阳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,十余日,振慄、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故其汗,从腰已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鞕,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太阳病误火坏证及正复欲解的证候。

本条可分为两段解释。第一段从开始至“此为欲解也”,讲述火邪伤人虽重,但也有正复邪却作解之机。第二段从“故其汗,从腰已下不得汗”至文末,言误火后阳郁于上的各种见证。

太阳病二日,本不应见烦躁而反见之,意味着阳热有余,邪气欲传经入里。此时反熨其背。熨背,是古代火疗法的一种,民间有的用瓦烧热布包熨背,谓之“瓦熨”;有的用砖烧热布包熨之,名为“砖熨”,皆为发汗而设,用之不当可大汗出而津液伤。津伤则胃燥,胃燥则里热更盛,形成了阳明胃家燥热实证,故见躁烦谵语。若病至十余日后,由于饮食保养,胃中津液得复,正气来复,可从下利而驱邪热外出,正邪激争,则先见振栗,此与振栗战汗的道理相同,皆为阴复阳和,病将向愈之兆。

然而,当其病未作解时,还见有一系列变证。如“从腰已下不得汗”,即上身有汗,下身无汗,此因火热之邪主升而炎上,内攻之后阳气得其相助而郁结于上,不能下达,造成上盛下虚,上下阻隔之局势。阳热之气上逆故呕;阳气不能下达,而气化固摄无权,则既欲小便不得,又欲失溲,并见足下恶风;阳郁于上,津液不能下达,故大便硬结,不言而喻,烦躁谵语等证也在所必见。大便硬结时,则标志着津液不能还入胃中,反受燥热所迫而偏渗外出,故小便当数而且多。如今反不数不多,说明津液尚能还入胃中,以调节肠胃之燥,于是大便自下。津液与阳气并行不悖,当津液下达,大便通行时,阳气也得以下达,阳明胃气下流,由原来足下恶风转为足心发热,则其他诸证,也将随之而解。但由于阳气从上而骤下,头为诸阳之会,阳气下降,头中阳虚,常可发生短暂的不适应现象,即“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”。卓然,不平常也,指头痛而非同一般。

本条所举阳郁于上,阴阳偏盛偏衰的病变,并不局限于伤寒误火的坏证,临床上常见于其他杂病,观其证颇似下焦虚寒,往往稍一疏忽,妄投温补,便致大误。论其治则,或泄热,或滋阴,或理气,或导阳下行,均可斟酌,唯独温补万不可用。曾于河北昌黎县遇一牧羊人,壮年男性,彪形大汉,当时气候暖和,却身穿棉衣。自述素来怕冷,医者多用温补,曾服附子每剂量达30克,但病情反重,即使炎夏也脱不下棉衣。视其两目炯炯有神,面色红润,不似虚候,诊其脉沉弦按之有力,舌苔黄,且伴心烦易怒,小便色黄,大便不畅等证。诊断为阳郁于内之证,方用大柴胡汤通其郁以疏达阳气,两剂后复诊已脱去棉衣,继服两剂竟获痊愈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10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10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