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05.伤寒十…

伤寒论第105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十三日,过经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当硬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
这里的“丸药”就指着巴豆剂了。不但少阳阳明并病,吃那种丸药(巴豆剂)不行,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(巴豆剂)也不行,那种丸药是下寒的。“伤寒十三日,过经谵语者”,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,发谵语了,发谵语就是里头有热了,“以有热也”,就是胃中有热,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,胃不和。“当以汤下之”,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。“若小便利者,大便当硬”,病人现在小便自利,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,小便多则水分从前阴夺去了,大便当硬,大便应该干。“而反下利”,这个病人挺奇怪,(大便应该干)反倒下利,这值得研究了。

(上述症状)就是我方才讲的,阳明病初起的阶段,(也就是)大便不干的时候,热越来越亢盛,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,一方面汗出,另一方面小便数,所以辨证为阳明病。那么这个(条文)呢,谵语说明是胃有热,而且小便也多,大便应该干才对,而反下利,看看脉吧,“脉调和者”,“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”。这也给吃错药了,没吃承气汤类的药,而吃温性的丸药(巴豆剂)。怎么知道的呢?脉调和。如果自下利,脉不会调和的,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,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,谵语则是相当危险的病,那种谵语不是只说胡话了,而是属于躁扰不安,那是阴阳离决的迹象了,病要是那种情况,脉一定微厥的,脉微细而且四肢厥冷。那么现在这个人脉调和,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,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,里头并没有虚寒,所以脉调和。下利还脉调和,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。那么现在谵语、脉调和,说明还是实,不是虚寒的问题。“调胃承气汤主之”,这个还得给吃承气汤,只是谵语、胃气不和而已,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,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,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。

那么这个是结合上面讲的,所以这个丸药(巴豆剂)是非法的治疗。中医用药不是光让它通大便。咱们现在大便不通了,就通通大便,灌灌肠也行啊,不是那样,得祛病。若是热结于里,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,尤其用承气汤这类汤剂。那么若里头有寒实,可以用巴豆剂,它是温下药。不是以通大便为目的啊,若以通便为目的而不辨证,那就是错了。

所以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,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。这个是接着上边(已经提及的问题),他说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(巴豆剂)不行,就是真正的里实、承气汤证,吃这个药(巴豆剂)也是不行。而且脉象上呢,如果不吃这个泻药(巴豆剂),脉也不是调和的,脉绝对大。阳明三日,其脉要大,而且大实有力,不会调和的。由于吃泻药了,脉才调和。那么虚寒下利脉也不会调和的,要微厥。既不微厥,说明不是自下利、阴寒下利。是由于误下,误下而脉还调和。所以说(若)不是误下,脉绝不会调和,(不误下脉)是实的,实而有力的脉,脉大。那么“今反和者”,说明里头还是实,所以用调胃承气汤。调胃承气汤在前面有了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05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05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