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
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
“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这是一段,下面应该还另有一节。“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”这是两段。
无论伤寒或中风,如果发现柴胡证,但见其中主证之一证,就可以用柴胡汤。这个主证是什么呢?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这是柴胡四证。不是说柴胡证这四个都具备,他意思是其间有一个主证,就有机会用小柴胡汤。他这个话(但见一证便是)我们要(灵)活看,这一证也需要结合其他的脉症而来观察,后头有例子。并不是说非得有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嘿嘿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俱备才用柴胡汤,不是的,不要这样子看,而(是)这四个主要症状其中有一个,再观察脉症可以用小柴胡汤的,那么一样可以用,不必都具。这是一节。
“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”,柴胡汤证不应该下,如果误下,那么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,柴胡汤证还存在,那么这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。“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”。这句话给后世造成很大的问题,这就说柴胡汤是发汗,它哪发汗呀(柴胡汤不发汗)!“蒸蒸而振”,蒸蒸是热象,那么服完柴胡汤之后,先蒸蒸然,人感觉发烧,蒸蒸然,继而打战战,“而振”,振就是振战,打寒战,然后发热汗出,病就好了。这不是出汗吗?其实这是瞑眩状态,哪有这么出汗的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一个病,邪盛正虚的时候,我们吃药要“中病”,常常发生瞑眩状态。瞑眩状态,是古人有的这么一句话,咱们前面也讲了,就是“若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”,这是《尚书》上的一句话。所以服了药之后,有一种特殊的反应,不正常的反应,很吓人的,你看这也很吓人,折腾人——“蒸蒸而振”。蒸蒸不是个好(按:好,此处为正常之意)发热的样子,这个人感觉里头其热蒸蒸,然后打寒战,完了出一身大汗。这叫瞑眩,就是药“中病”发瞑眩。不是说服柴胡汤都这样的。要注意是“下之后”,这个病误给下了,挫伤人的正气,体力虚衰了,可这个病还存在,这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(瞑眩),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。假设这个病人原先就是柴胡汤证,已经吃了泻药了,柴胡汤证还存在,给柴胡汤才常发生瞑眩。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(可能瞑眩),不告诉他,非上急诊不可。蒸蒸而振,出一身大汗,他就吓坏了。你告诉他这是瞑眩,有(瞑眩)这个情形,病马上就好。
这不是柴胡汤能发汗,柴胡汤不能发汗的,这是瞑眩状态,瞑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(汗出而解)。柴胡汤常有这种反应。人要不虚,没有这种反应。或者久不治,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,伤人体力了,那么这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,当然得与柴胡汤,可这时候常常发生瞑眩状态。这要告诉病人的:这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,说你(多)加小心,吃这药有这种(瞑眩)反应,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好,(预示着)病马上就好了。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,身体不那么虚,就不发生这种(瞑眩)反应。发生反应不要害怕。
(小柴胡汤)它不是发汗药,一般注家就根据这句话(汗出而解),说柴胡升散,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(的归类),不是的。他就是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: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,可以与柴胡汤,没有问题的,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,发生瞑眩状态,蒸蒸而振,然后发热汗出,但是病马上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