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98.得病六…

伤寒论第98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“胁下”上为“其人”两字,不作“而”。成无己本:“本渴饮水而呕者”作“本渴而饮水呕者”。《玉函经》:“不中”作“不复中”。

【音义】哕,音月,逆气也。

【句释】“脉迟”,即迟脉,就是脉搏的搏动很迟缓,凡心动迟缓的结果,脉搏必然现迟。“后必下重”,钱潢云:“后,谓大便也,下重者,非下体沉重,即大便后重。”

【串解】柯韵伯云:“浮弱为桂枝脉,恶风寒为桂枝证,然手足温而身不热,脉迟为寒,为无阳,为在藏,是表里虚寒也,法当温中散寒,而反二三下之,胃阳丧亡,不能食矣,食谷则哕,饮水则呕,虚阳外走,故一身面目悉黄,肺气不化,故小便难而渴,营血不足,故颈项强,少阳之枢机无主,故胁下满痛,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,非柴胡证矣。”

这条的病变主要在胃肠,虽然胁下苦满,却和少阳证不同,不可不加辨识地一概用柴胡汤,不仅身面黄、食谷哕是胃肠症状,即它的“满痛”是在胁下肠胃,而与“胸胁苦满”的在体躯,也是大不相同的。脉浮弱,恶风寒,手足温、颈项强,自然很像桂枝证,但脉搏迟而身不热,正如柯韵伯所说的表里虚寒现象。这时,单独的解表都还要慎重,哪里还能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泻下呢?一再误下了,胃气大伤而不能食,并引起了胁下满痛、饮水而呕、食谷而哕等胃炎症状,身面俱黄、小便难、大便后重等肠炎症状,这样病既在里,当然不是处理半表半里证的柴胡汤可以解决的了。

【语译】害了六七天的病,脉象虽现浮弱,而搏动数却减少了,手足虽觉温热,身上并不发烧,这是表里虚寒的情况。医生没有掌握住这种病情,不惟不温中散寒,反而一再地用泻下剂,便弄得胃气大伤,不仅不能吃东西,同时胁下满痛、喝水便呕、吃东西便哕等胃炎症状,周身黄疸、小便滞寒、大便坠胀等肠炎症状都出现了,这样很显著的消化道疾病,便不能一成不变的再用小柴胡汤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98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98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