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金匮要略 » 金匮要略方…

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(论一首,脉证一条,方五首)

魏荔彤
魏荔彤

师曰: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,不能却,刺腨入二寸,此太阳经伤也。

(按:仲景叙男子杂症,因收罗细碎,诸篇未及者历言之。师曰: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,不能却。此风寒之邪,客于膝后中,非药力所致也。刺腨入二寸,以泄散其风寒,趺蹶可愈矣。然刺之于何经之穴?师示之曰:此太阳经伤也。按太阳经之正支下行,循合阳,下贯腨内,历承筋、承山、飞扬,附出外踝后之昆仑,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,明其为太阳经,则腨内之刺,有可用法之处矣。)

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,此人身体瞤瞤者,藜芦甘草汤主之。

藜芦甘草汤方(未见。)

(按: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者,非暂时浮肿,或出于一时风热外袭也。且此人必身体瞤瞤者,风热不只外袭,乃内蓄风热之证也。热可内蓄,风亦可内蓄乎?此风蓄于经络之间,而热滞于营卫之分,不治必为风痹矣。主之以藜芦甘草汤。注云:方未见。然二味为汤,即可以瘳此疾也。藜芦性微寒,消瘀,甘草性甘平,益胃,甘以息风,寒以消热也。[批:湿痰凝滞关节则肿,风热袭伤经络则动。治风治热,必兼治痰。按藜芦性能吐风痰,故主之,佐以甘草养胃也。古人急于胃者如此。])

转筋之为病,其人臂脚直,脉上下行,微弦。转筋入腹者,鸡屎白散主之。

鸡屎白散方

鸡屎白

上一味,为散,取方寸匕,以水六合,和,温服。

(按:转筋之为病,风寒外袭,而下部虚热也。诊其人臂脚直,脉下行,微弦。弦者,即紧也,风寒入而隧道空虚也。直上下行,全无和柔之象,亦同于痉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。风寒入而变热,热耗其营血而脉遂直劲也。转筋本在腨中,乃有上连少腹入腹中者,邪热上行,由肢股而入腹里,病之甚者也。主之以鸡屎白散。鸡屎白性微寒,且善走下焦,入至阴之分,单用力专,《本草》谓其利便破淋,以之瘳转筋,大约不出泄热之意耳。然此治其标病,转筋止,而其本病又当别图补虚清热之方矣。)

阴狐疝气者,偏有大小,时时上下,蜘蛛散主之。

蜘蛛散方

蜘蛛十四枚,熬焦  桂枝半两

上二味,为散,取八分一匕,饮和服,日再服。蜜丸亦可。

(按:阴狐疝气也,即寒疝之病,又名之为阴狐疝者,就其阴寒疝气而名之也。寒湿在下,肾囊必湿,肾主臭,其气必腥臭,如狐之臊也。其证必偏左偏右。而偏左右之中,有大小不同,且时时上下。下部虚寒发则坠而下,息则收而上也。主之以蜘蛛散。蜘蛛性本微寒,能治丁肿,是开散之品也。今熬令焦者,变其寒性为温,而用其开散之力也。佐以桂枝升阳散邪。治病之理,不亦明乎?)

问曰:病腹痛有虫,其脉何以别之?师曰:腹中痛,其脉当沉若弦,反洪大,故有蛔虫。

蛔虫之为病,令人吐涎、心痛,发作有时,毒药不止,甘草粉蜜汤主之。

甘草粉蜜汤方

甘草二两  粉一两  蜜四两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甘草,取二升,去滓,内粉、蜜,搅令和,煎如薄粥,温服一升。瘥即止。

(按:蛔虫之病,仲景于《伤寒·厥阴篇》已详言之,兹复叙于《金匮》中。问曰:病腹痛有虫,其脉何以别之?师曰:腹中痛,其脉当沉。沉者,气凝血滞,塞而不通之象,故痛也。若夫弦而反洪大,则非气血之为病矣,何也?弦见于沉中,或阴寒内结之象。如反洪大之弦,则于沉脉大相迳庭矣,知有蛔虫,扰乱肠胃而作痛也。洪大者,热脉;而弦者,虫脉也。因热而蛔动,因蛔动而腹痛,此病之由来也。故蛔虫之为病,又必令人吐涎心痛,发作有时。虫之下行为腹痛,虫之上行为吐涎、心痛,其根皆出于胃虚蛔不安耳。毒药者,杀虫之药也。胃虚蛔动,以毒药杀之,虫必更动,所以不止。安其蛔而痛止矣,主之以甘草粉蜜汤。甘草、蜜以甘养胃,治其虚也。佐以粉者,取其体重,以镇奠之也。煎如薄粥,温服,理胃安蛔之义晓然矣。此胃中虚而微热之治。)

蛔厥者,当吐蛔,今病者静而复时烦,此为脏寒,蛔上入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蛔。

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。

乌梅丸方

乌梅三百个  细辛六两  干姜十两  黄连一斤  当归四两  附子六两,炮  川椒四两,去汗  桂枝六两  人参  黄柏各六两

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渍乌梅一宿,去核蒸之,五升米下,饭熟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臼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子大,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九。禁生冷滑臭等食。

(按:若夫虚寒而蛔不安,又另出治法。蛔厥者,胃中虚寒之证也,已见其文于《伤寒论·厥阴篇》中。兹少省其文,而理则同也。主之以乌梅丸,诸家注原文及方义俱详于彼,不必复叙,当合彼此通观之自明。)

专题:金匮要略方论本义
来源: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
上一章: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(论一首,证三条,方十二首)
下一章:卷下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