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桂枝汤

论桂枝汤的运用

熊寥笙
熊寥笙

桂枝汤证为太阳中风表虚证。《伤寒论》里所说的“中风”,不是猝倒无知的中风(即类中风),而是伤风的意思。但又和一般所说的伤风不同,世俗所谓伤风,不发热,但咳嗽、鼻塞流涕而已。伤风以不发热为轻,发热头痛为重;太阳中风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有六经形证者更重。戴原礼说:“轻则为感,重则为伤,又重则为中。”伤风不发热,无传变;中风发热,有传变。故《伤寒论》中的中风证,是伤风的重证,后世的伤风感冒,是中风的轻证。原文第2条云:“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”中风由于肌腠疏松,发热汗出,为表虚证;伤寒表闭无汗,为表实证。这里的表虚表实,是相对而言,并不是绝时的虚证。太阳中风,为什么发热汗出?原文第12条云: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”太阳中风出现这一系列症状,总的说来,是由于“卫强营弱”所致。卫为阳,有卫外的功能;营为阴,有营养脏腑的作用。阳在外,阴之使也;阴在内,阳之守也。风邪外袭,卫分受病,则卫阳奋起抗邪,阳盛于外而发热,所谓“阳浮者热自发也”。因卫阳浮盛,所以称为卫强。卫强系以病理而言,实际却为卫弱,如果系生理的卫强,就不会为风邪所侵了。就中风发热的病象而言,因卫强而卫阳浮盛于外,所以中风初起,即有发热现象,不比伤寒初起有未发热的情况。原文第3条云:“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”卫既受病,失其卫外开阖的作用,因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自出,汗出则营弱,所谓“阴弱者汗自出”,汗出肌腠疏松,营阴不足,所以脉浮缓,按之比较软弱,不像伤寒无汗,玄府闭塞,脉象浮紧有力。桂枝汤乃《伤寒论》第一方,治太阳中风证,功能解肌发汗,调和营卫,为滋阴和阳,解肌达表之辛温剂。方中桂枝味辛,性温,色赤入心,温通卫阳,解肌发汗,祛在表之风邪。白芍味酸苦,性微寒,益阴和阳,固在里之营阴。生姜味辛性温,佐桂枝解表。大枣味甘,性温,佐白芍以和营。甘草味甘,性平,合大枣和养胃气,调和诸药,为发汗之资。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卫为阳气所生,营乃阴血所成。经云:“水谷之精气,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。”气血是体,营卫是用。气血乃先天之名,营卫是后天之号”阴阳贵乎平衡,营卫贵乎协调,平衡协调,是为无病。太阳为六经之外藩,总六经而统营卫,未病以太阳为外卫,已病以太阳为出路,故六经之表证,均从太阳治法。仲景《伤寒论》中,特立桂枝汤证,总六经外感内伤而一以贯之,有深意也。原文第34条云:“太阳病,桂枝证。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”全论398条,其中21条出桂枝汤方,本条特揭出“桂枝证”。可见其重视此证。六经表证从太阳之治有:原文第372条云:“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,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”此厥阴表证之从太阳治也。原文第29条云:"少阴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”此为脏病还腑,由阴出阳,少阴转出太阳之证也。原文第301条云:“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汗也。”少阴与太阳相表里,而位最近,二三日而无里证,其邪未深入,可仍从太阳汗解,故云微汗也。原文第276条云:“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”此太阴为里之表证,桂枝汤为里之表药,故宜桂枝汤治之。原文第234条云:"阳明病,脉达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”此阳明病兼太阳表虚,里热未炽之证治。原文第146条云:“伤寒六七日,发热微恶风寒,肢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少阳虽禁汗,但外证未解,有柴胡桂枝证者,仍从太阳少阳证论治。太阳主开,故治太阳病,宜汗、宜温,以复其开,及水化为气之作用。太阳经病宜发汗,但发汗太多则亡阳,筋惕肉瞤,务宜注意。发汗有两大法:伤寒、中风,辛温解表;温病,辛凉透邪。人身以胃气为本,阳明(胃)为三阴之外护,亦三阳所同赖,故邪在太阳,须借胃液以汗之,故治病必须以胃气为本。伤寒、温病、杂病,均以开郁为先,伤寒表邪,故宜汗解。温病初起,亦须透汗,病变虽不同,总不外一气之通塞,塞则病,通则安,如是而已。但如有因正虚不能托邪外出者,又须补正以托之,不可执一而不知变也。发汗利小便,为治太阳两大法门,汗不解,气不化,则为水,故小便不利者当利,自利者不可利,利之则引热入膀胱,下焦蓄血,其人如狂。利水定三焦之高下,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。干呕而咳,水入即吐,是水气在上焦,在上者汗而发之,小青龙汤是也。心下痞硬,硬满而痛,是水气在中焦,中满者泻之于内,十枣汤、大陷胸汤是也。热入膀胱,小便不利,是水气在下焦,在下者引而渴之,五苓散是也。综上观之,但得太阳之气化,一汗即无动水、蓄血之患,故太阳病以汗解为第一要义。太阳病发汗未解,桂枝表证仍在者,可更用桂枝汤发汗。但凡用麻黄汤后,可更行桂枝汤,用桂枝汤后,不可更行麻黄汤,以已汗不可复汗,故桂枝汤之用,更为广泛,是以仲景独重之也。桂枝汤虽为太阳中风表虚证之圣药,但用之不当,亦贻害无穷。桂枝汤系辛温解肌剂,为温病里有热之大忌,故王叔和在《伤寒序例》中特别提示:“桂枝下咽,阳盛则毙。”桂枝汤之应用,凡病人内蕴湿热及阴虚内热者,均所禁忌,勿妄投也。《医林改错》云:“发热有汗之症,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者。”此错认温病之发热汗出为中风之发热汗出,误用桂枝汤,不但不效,且有“阳盛则毙”之危险。王氏为清代名医,其《医林改错》厥功甚伟,而此错认中风发热汗出为温病发热汗出,实为智者千虑之一失,特为正之。

专题:桂枝汤
来源:《中医难症论治》
上一章:陈伯坛·桂枝汤
下一章:左季云·桂枝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