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四逆汤

四逆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甘草二两,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

(二)洄溪

甘草八分,炙 干姜钱半,炮 附子钱半,炮

二、定义

此因阴阳气不顺接,手足逆冷。为制温中散寒,下焦寒利之温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(一)伤寒,医下之后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,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
(二)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汗下后厥冷,则虚寒极矣。故程知曰:不因汗下而厥冷者,用当归四逆,因汗下而厥冷者,用四逆。

(三)自利不渴者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。明其所以不渴之故。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。

有寒则不渴,则知渴者,皆当作热治,不曰四逆汤,而曰四逆辈,凡温热之剂皆可选用。

(四)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(五)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以上皆外证,其疼亦属阴寒。又下利,清谷。厥逆而恶寒者,三者皆内虚寒证。四逆汤主之。

按:此条诸症,皆属阴寒,固为易辨,惟“热不去”三字,则安知非表邪未尽即恶寒?亦安知非太阳未罢之恶寒?惟下利厥逆,则所谓急当救里,不论其有表无表,而扶阳不可缓矣。

四、本汤脉症互见

(一)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以上文义详杂方内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阴阳两虚之后,又复竭其阳,非此汤不能挽回阳气。

(二)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,心中温温欲吐,复不能吐,此二句指不食之时言。此与少阳之呕,当有分别,宜以他证验之。始得之。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始得言病方起,脉弦则有力,故知为实。不可下也。欲吐则病在上焦,下之为逆。当吐之。在上者因而越之,此少阴宜吐之法。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干呕无物,则知其为饮矣。不可吐也,当温之,寒饮无实物,温之则寒散而饮去矣。凡治饮皆用温法。宜四逆汤。

(三)病发热,头痛,此乃表邪。脉反沉,见里脉。若不差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宜四逆汤。身体疼痛,阴阳二证皆有之,今脉沉而疼痛,虽发热亦是里寒外热之证,故用四逆汤。

(四)脉浮而迟,表热浮里寒迟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。

(五)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病与脉相合,则温不可迟。宜四逆汤。

(六)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难治,亦外热内虚寒之故。四逆汤主之。

(七)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四逆汤主之。欲绝云者,是脉尚未绝,有一线生机,急救其里。正胜而邪可却也。所谓微者,即轻诊犹见,重按全无也。

按:上三条(二)、(四)、(五)项,四条(六)项,皆系汗下之后,阳气大虚,故虽外有微热,而总以扶阳之急。大小便俱利,则内阳亦尽矣,不仅手足逆冷,为阳微之验也。

五、药解

甘草味甘平。《内经》曰: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。却阴扶阳,必以甘为主。是以甘草为君。干姜味辛热。《内经》曰:寒淫所胜,平以辛热。逐寒正气,必先辛热。是以甘姜为臣。附子味辛大热。《内经》曰:辛以润之,开发腠理,致津液通气也,暖肌温经必凭大热。是以附子为使。

简言之,附子补火回阳,干姜温中散寒,炙草缓三焦之急,皆用之以扶阳也。

六、本证之辨识

(一)外证

恶寒发热或大汗出,身体痛,四肢疼,手足冷。

(二)内证

腹满腹胀,内拘急,下利清谷,小便自利,或吐利交作。

下利清谷者,其所利之谷食,色不变气不臭,即完谷不化也,此为里寒,故宜四逆汤。若下利气臭色变,则又多属热也。

七、煮服法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常人则取中者,小者可知。干姜三两。

八、本汤之命名

四逆者,四肢逆而不温也。四肢者,诸阳之本,阳气不足,阴寒加之,阳气不相顺接,以致手足不温,而成四逆。此汤申发阳气,却散阴寒,温经暖肌,是以四逆名之。

九、本汤脱落之辨证

柯韵伯云:凡治虚证,以里为重,观挟热下利,脉微弱者,便用人参,汗后身疼,脉沉迟者,加人参。此证脉迟,而利清谷,不烦不渴,是中气大虚,元气将脱,但温不补,何以救逆?必本方脱落,而抄录者仍之耳。

按:谓四逆有人参,则此之所加,犹桂枝之加桂耳。

十、本汤清谷之清字解

《伤寒论》清谷之清与清便之清,皆作圊字解。《说文》:厕,圊也。大徐曰:厕,古谓之清,言污秽当清除也。则“清”字仍如字读。

十一、本汤与《金匮》对举合勘之点

(一)《伤寒》原文

如上述。

(二)《金匮》原文

1.问曰: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,何谓也?师曰:病医下之,续得下利,清谷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里。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也。

2.下利后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
十二、本汤验舌参证

(一)舌淡紫带青滑,又绊青黑筋者

此寒邪直中三阴经,其证身凉,四肢厥冷,脉沉缓或沉弦,宜四逆汤或理中汤。

(二)全舌无苔,中心淡黑而滑者

此少阴寒证也,宜四逆汤。

十三、四逆汤、理中汤、甘草干姜汤用姜辨

甘草干姜汤,其姜炮过则温而不烈。四逆、理中,则干姜不炮,取其气烈乃能去寒。此三汤用姜之区别也。

一炮一不炮,皆有取义。

十四、本汤与理中汤温法之区别

四逆乃温下焦中焦之法,理中为温上焦中焦之法,二汤本有部位,此其区别也。

十五、本汤与理中汤之功用

四逆、理中,皆温热之剂,而四逆一类,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,治宜下焦。理中一类,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。治宜中焦。余药相同,而功用大异如此。

十六、本证厥利与厥阴厥利辨

厥阴之厥利,是木邪克土为实热。而本证指太阴。之厥利,是脾土自病属虚寒,径庭自异。若以姜、附治相火,岂不逆哉?

十七、本汤与真武、通脉、白通三汤之区别

四方独用附子回阳,各有所主,然阳气衰微,不能内固者,主以真武。

阳气退伏,不能外达者,主以四逆。

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者,主以通脉。

阴盛于下,格阳于上者,主以白通。

是故真武汤补助阳气者也。四逆汤运行阳气者也,通脉汤通达内外之阳者也。白通汤宣通上下之阳者也。于此既明,然后进而求之。四逆但能益阳,必加葱白乃能通阳。白通但能通阳,必加胆汁乃能入阴。如此分别,一方自有一方之用,不可移易假借也。

十八、本汤与白通、通脉四逆、白通加尿胆三汤辨

白通与本汤俱用姜、附,俱为扶阳抑阴之剂。而白通汤意在通阳,故用葱白,凡厥而下利脉微者用之。四逆汤意在救里,故用甘草,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。若通脉四逆汤,则进而从阳,以收外散之热。白通加人尿、猪胆汁,则退而救阴,以去格拒之寒也。

十九、本汤兼治

(一)脑冷

脑为元神之府,清阳聚会之处,如何得冷?其所以致冷者,由命门火衰,真气不能上充,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,真阳旺而气自上充,故治之愈。

(二)气喘痰鸣

气喘之症,举世皆谓肺寒,不知先天之一点真气衰,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,阴气上腾,渐干清道,故见痰喘。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,故治之愈。

(三)耳肿皮色如常

耳肿之症,每多肝胆风火,今见皮色如常,明是阴气逆于上也。四逆力能扶阳祛阴,故治之愈。

(四)唇焦舌黑,不渴少神

舌黑唇焦之症,多由阳明胃火而作。胃系阳明,胃火必现烦躁,口渴饮冷,二便闭塞等。此则舌黑唇焦,其人并不口渴,却又少神,明是真阳衰极,不能熏蒸津液于上,当知阳气缩一分,肌肉即枯一分,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。

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,阳气一回,津液复升,枯焦立润,故治之愈。

张某因误服寒凉攻伐药,致唇焦舌黑,危在旦夕。季云投理中四君加山药等药而愈,实师于此。

(五)喉痛,畏寒脚冷

喉痛一症,原非一端,此则畏寒脚冷,明是少阴受寒,逼出真火,浮于喉间,故喉痛而脚冷。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,逐在里之寒,故治之愈。

(六)喉痛身大热,面赤,目瞑,舌冷

喉痛面赤身热,似是阳证,然又见目瞑,舌冷,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证。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,迎阳归舍,故治之愈。

(七)吐血困倦

吐血一症,总缘地气上腾,升降失职。人身气为阳主升,血为阴主降,今当升者不升,不当升者而反升,明明阴血太盛,上干清道,古人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,是教人补火以治水也。又云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,是教人补水以治火也。四逆汤力能补火,故治之愈。

(八)齿缝出血

齿乃骨之余,本属肾,肾为水脏,先天之真阳寄焉,以统乎骨分之血液,真阳不足,不能统摄血液,故见血出。四逆汤能挽回水脏真阳,故治之愈。

(九)朝食暮吐,完谷不化

饮食入胃,固以胃为主,然运化之机,全在先天命门这一点真火,始能运化,真火一衰,即不能腐熟水谷,而成完谷不化。朝食暮吐者,暮为阴盛之候,阴气上僭,心肺之阳不能镇纳,故听其吐出也。四逆汤力能补命门衰火,故治之愈。

(十)足心热,不渴尿多

足心发热如焚,人皆谓阴之虚也。夫阴虚由于火旺,火旺之人,尿必短赤,口必饮冷,理势然也。今则不渴而尿多,此句注重尿多,似应加益智为宜。明是下焦无阳,不能统束肾气,以致阴火沸腾,故见足心发热如焚也。四逆汤力能补火,火旺即能统束群阴,故治之愈。此法即是丙夺丁火之义也。知得丙夺丁火,便知得阳衰不能镇阴之旨。

(十一)面赤发热,汗出抽掣

面赤发热,汗出抽掣,近似中风,其实不是。务必仔细斟酌,如其人本体有阴象足征,即不可当作风热。须知面赤发热者,阳越于外也。汗出抽掣者,阳亡于外不能支持四维也。四逆汤力能回阳,阳回则诸证自已。

(十二)大便下血,气短少神

大便下血,固有虚实之分,此则气短少神,必是下焦之阳不足,不能统摄血液。四逆汤力能扶下焦之阳,阳旺则开阖有节,故治之愈。

(十三)头摇,面白,少神

头摇之症,人皆目为之风,予于此症,查其人面白少神,知其为清阳不升,元气虚极,不能镇定也。四逆汤力能扶阳,真阳一旺,即能镇定上下四旁,故治之愈。

(十四)背冷,目瞑

背为阳中之阳,不宜寒冷,今又背冷而目瞑,明是先天真阳衰极,阴寒内生,阴盛则阳微,故目瞑而背冷也。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,故治之愈。

(十五)舌肿硬而青

舌肿一症,似乎阴火旺极,不知舌肿而青,此乃阴寒大盛,逼出真火欲从舌尖而出,故先肿硬青滑。四逆汤力能补火,祛逐阴寒,故治之愈。

(十六)唇肿而赤,不渴

唇肿之症,近似胃火,胃火之肿,口必大渴。今见病人唇肿而口并不渴,可知阴火出于脾间。四逆汤功专补阳,阳旺则阴火自清,故治之愈。

(十七)鼻涕如注,面白少神

鼻涕一症,原有外感内伤之别,此则面白无神,明是真阳衰于上,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。四逆汤力能扶坎中真阳,阳旺自能统纳,故治之愈。

(十八)尿多

尿之多,由于下焦之火弱不能收束故也。四逆汤力能补下焦之火,故治之愈。

(十九)周身发起包块,皮色如常

周身发起包块,疑是风热阳邪,此则皮色如常,则是阴邪僭居阳位。四逆汤力能扶阳,阳旺则阴邪自伏,故治之愈。

(二十)周身忽现红片如云,不热不渴

周身发现红云,孰不谓风火郁热于皮肤,但风火邪热之证,未有不发热而即作者,亦未有口不渴而即谓之火者,此处便是易认证要点。予每于此证认作阳衰,阴居阳位,以四逆汤治之愈。

(二十一)发热谵语,无神不渴

发热谵语,皆属热伏于心神无所主也,不知阳证热伏于心,精神不衰,口渴引冷,小便亦必短赤,此则无神不渴,全在“无神”二字上定案。明是真阳衰极。发热者,阳越于外也。谵语者,阴邪乘心,神无所主也。不渴无神,非邪火也。四逆汤力能回阳,阳回则神安,故治之愈。

(二十二)两目白睛黑色

白轮属肺金也。今日纯青无白色,是金气衰而肝木乘之也。四逆汤力扶坎中之金,金气一旺,目睛自然转变,故治之愈。

(二十三)两目赤雾缕缕,微胀不痛

目窝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处,原着不得一豪客气,今见赤雾如缕,疑是阳火为殃,不知阳邪痛甚胀甚,此则微胀不痛,明是阳衰于上,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,地气上腾,故见此等目疾。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,故治之愈。

(二十四)阴霍乱

其证汗出,四肢拘急,小便复利,脉微欲绝,无头痛口渴之状,宜四逆汤。

二十、本汤主治在厥逆

按:方名四逆,必以之治厥逆。论云: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手足逆冷是也。凡论中言脉沉微迟弱者,则厥冷不待言而可知,此方温中散寒,故附子用生者。

二十一、本汤宜冷服

宜冷服者,寒盛于中,热饮则格拒不纳,经所谓热因寒用,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。

又有阴极发躁渴者,不可用凉剂,若误用之,使渴甚躁急,死之必矣。

专主热剂冷饮,其躁渴自止。躁极加辰砂末调服,水姜煎,入麝香少许,冷服免吐,如受药不转出为效。吐出难治。(《全生集》)

二十二、本汤禁用

凡暑热痢者,不可以四逆汤治之,如用之,与治暑热之霍乱用理中汤其害正同。

专题:四逆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四逆汤
下一章:冉雪峰·四逆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