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方剂 » 桂枝去桂加…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

左季云
左季云

一、用量

(一)仲景

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,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,擘

(二)洄溪

茯苓三钱 白芍钱半,酒炒 白术钱半,炒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

二、定义

此汗下后,表邪不解,心下有水气。为制崇土调营,解肌制水之专方也。

三、病状

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。汗出不彻,而遽下之,心下之水气凝结,故反无汗而外不解。然下药想非大承气,故变证仅牵太阳之气,以陷于脾。心下,即脾部,脾不能转输,故心下满而微痛,不输于下,故小便不利。此非急下证,惟病势既趋于内,正可因势利导之,故取桂枝汤去桂,则不取其解肌,令小便一利,则诸病霍然,盖里和而表自解也。况三焦膀胱,腠理毫毛其应,小便利,三焦得气化而下出,膀胱亦得气化而下通。利水法中,大有旋转之妙用。不必发汗而表病自解。

四、脉象

脉缓。

五、药解

病不在经,不当发汗,病已入腑,法当利水。故君茯苓、姜、芍,为利水散邪之用,甘、枣、白术,效培土制水之功。盖水结中焦,可利而不可散,但得膀胱水出,而表里之邪悉出。要言之,即以茯苓、白术转输也。

广东黎方佐每治此病,令病者多食茯苓煮粥,助其利水,得小便利,表热自退。

六、煮服法
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小便利则愈。

七、本汤命名之疑点

徐洄溪云:凡方中有加减者,皆佐使之药,若去其君药,则另立方名。今去桂枝,仍以桂枝为名,所不可解,殆以此方虽去桂枝,而意仍不离乎桂枝,故录备考。

八、本汤之专长

徐洄溪云:此方专于利小便也。

九、本证头痛项强不用汗下之法

经云: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痛项强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
夫头项强痛,为邪气仍在表也,虽经汗下而未解,犹宜解之。何故去桂加茯苓、白术,是无意于解表也。曰:此非桂枝证,乃属饮家也。夫头项强痛,既经汗下而不解,心下满而微痛,小便不利,此为水饮内蓄,邪不在表,故去桂枝加茯苓、白术。若得小便利,水消腹满减而热自除,则头项强痛悉愈矣。

十、本汤治亡津液而有痰饮者

徐洄溪云:头痛发热,桂枝证仍在也。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,心下满则用白术,小便不利则用茯苓,此证乃亡津液而有停饮也。

十一、本汤桂枝去桂加苓术与桂枝去芍药汤之释疑

《金鉴》谓去桂当是去芍之误。若去桂枝,何以治头痛等证?此未明表和里自和之义也。又引论中下后,脉促胸闷,桂枝去芍药以为证,不知彼之胸满是阳虚于内,用桂枝扶太阳之气以出入,又恐芍药之苦寒,缓其甘入之势,故去之。此心下满,微痛,是邪陷于脾,不能转输,加苓、术助其转输足矣。方中生姜、草、枣,辛甘化阳、芍药、草、姜,苦甘化阴,既非阳衰于内,又何虑芍药之苦寒哉。芍药味苦泄,《本草纲目》注其味酸敛,差矣!此不能不辨也。

十二、本证心下有水气与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气之异点

设未经汗下,则是表未解,而心下有水气,当用小青龙汤汗之。今已经汗下,表里俱虚,小青龙非所宜也。故用本汤解表里诸证,此其异也。

十三、本证头痛与十枣汤头痛证之区别

十枣汤证头痛,乃饮热内蓄,表证已解,故虽头痛,只用逐饮,饮去则痛自安。本证头项强痛,小便不利,此为水饮内蓄,故加苓、术,得小便利。此其区别也。

专题: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
来源: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
上一章:李翰卿·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集要
下一章:刘渡舟·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解及医案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