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用量
仲景
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,擘 生姜一两二铢,切 石膏二十四铢,碎绵裹。
此即桂枝汤加麻黄、石膏二味也。
附:越婢方
麻黄六两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,切 大枣十二枚,擘
二、定义
此因热多寒少,表证未罢。为制发越婢气,通行津液,清疏营卫之温方也。
三、病状
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此无阳也,不可更汗。
热多云者,谓肌表之热邪甚。越婢云者,谓发越之力如婢子之职,挟小其制,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。
四、脉象
脉微弱者。
此指“脉”不甚紧而言。然就脉而论,则与证反。盖以证为太阳,其气内陷于至阴之中,全隐其太阳真面目。
《全生集》云:尺脉微者,因无阳也。
五、药解
此即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也。名虽越婢辅桂枝,实则大青龙之变剂也。去杏仁,恶其从阳而辛散。用芍药,以其走阴而酸收。以此易彼,裁而用之,则主治不同矣。以桂枝二主之,则不发汗可知。越婢一者,乃麻黄、石膏二物,不过取其辛凉之性,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,则是寓微汗于不发汗之中,亦可识也。非若大青龙以石膏佐麻黄,而为发汗祛肌热之重剂也。
六、煮服法
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渣,温服一升。本云当裁为越婢汤,桂枝汤,合饮一升,今合为一方,桂枝汤二分,越婢汤一分。
七、本汤加减法
自汗,去麻黄,加白术、芍药。小便不利,加茯苓。脉弱,加人参。
八、本汤兼治
温病挟寒湿。
九、本证无阳与亡阳辨
此无阳与亡阳不同,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。盖其人本非壮盛,而邪气亦轻,故身有寒热,而脉微弱。若发其汗,必至有叉手冒心,脐下悸等症,故以此清疏营卫,令得似汗而解。况热多寒少,热在气分,尤与石膏为宜。
十、本汤与麻黄一汤麻黄二汤之存考
徐洄溪曰:按以上三方,所谓一二各半之说,照方计算,并不对准,未知何说。或云:将本方各煎,或一分,或二分,相和服,此亦一法,但方中各药又注明分两,何也?故录存考。
十一、本证之热多寒少与金匮越婢证之无大热辨
彼证无大热者,因热被水阻,不得外越,内已蕴酿成大热,故不用辛温之桂枝。此因表证未罢,肌表热甚,且无阳而脉微弱,故佐桂枝和表以清热。二方药味不同者只桂芍耳。惟一属太阳病,故用桂、芍。一属风水病,则去桂、芍。仲景用药之严如此。
又柯韵伯云:热多寒少而无汗者,犹白虎汤证。背微恶寒之义,不可以治脉弱无阳之证也。
十二、本汤与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功用
尤在泾曰:桂枝麻黄各半汤,助正之力,侔于散邪。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助正之力多,而散邪之力少,于法较为和矣。至本汤本无热证,而加石膏者,以其人无阳,津液不足,不胜桂枝之任,故加甘、寒于内,少变辛温之性。且滋津液之用,而其方剂之小,示微发于不发之中,则三方如一方也。故桂枝汤不特散邪气,亦能补助正气。以其方甘酸辛合用,具生阳化阴之妙。与麻黄合剂,则能尽麻黄之力,而并去其悍。与石膏同用,则能资石膏之益,而不挠乎权。是虽麻石并行,而实以桂枝为主。盖非滋养营卫,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。凡正气不足,邪气亦微,而仍须得汗而解者,是于此三方而取则焉。后人不能尽桂之用,而求之人参、归地之属,立意则同,而用药悬殊矣。